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旧唐书

旧唐书

二百卷,刘昫等撰。刘昫,算不上是什么史学家,只因其在书成前一年作为监修宰相对全书定稿起过直接作用,书成后又领衔上奏,故题名“刘昫等撰”,沿袭至今。《旧唐书》的纂修,先后换过三任监修宰相。首任赵莹(885-951),字玄辉,华阴(今属陕西省)人,五代后晋宰相。天福六年(941),奉诏监修唐史。在组织人力的同时,赵莹从两个方面着手编写,一是奏请下诏购求所缺唐代基本史料,二是与张昭远制定出一个完整的修史计划,再依照其总体规划有目的的进一步搜集史料,从事纂修。整个纂修过程,大体依计划而行,故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旧五代史》卷八九《赵莹传》)两年后赵莹调离史任,由桑维翰接替,一年以后刘昫为监修。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者先后共九人。其中,张昭远(894-972)为“史院”的判院事,具体负责纂修事宜,是用力最勤的一位纂修官。贾纬,虽然中途回家为母守丧,但其《唐年补遗录》六十五卷却为纂修《旧唐书》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珍贵史料。《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官修的一部纪传体唐史,也是现存最早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书,修成于后晋少帝开适二年(945)。当时,因避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不叫《唐书》或《唐史》,而称《李氏书》或《前期李氏纪志列传》。待到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修《唐书》出,始有新、旧之别。今本《旧唐书》二百卷,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但分卷情况很不一致,有一卷分上、下篇者,也有一卷分上、中、下篇者。若以篇计,则本纪二十四篇,列传一百六十篇。不少“要籍介绍”之类的著述,对《旧唐书》卷数、篇目或略而不叙,或统计有误,原因就在这里。就全书而言,鉴于史料来源情况,造成这部书前后记事详略不一、文字风格各异的差别。代宗以前,因有韦述等《唐书》一百三十卷为据,故叙事多有条理。德宗至武宗,仅存《实录》,记事尚缺剪裁。宣宗以后,只有搜访遗文及耆旧传说,因而不少疏漏、抵牾、谬误。基本情况虽然如此,但该书在纂修中还是有一番苦心的。本纪部分,主于详明,约三十万字。高祖至代宗,基本脱胎于吴兢、韦述等《唐书》中的本纪部分。德宗至文宗,则大体围绕相关《实录》加减而成。武宗以下,应当说主要是采用的贾纬《唐年补遗录》。志的部分,总的来说,仍然是代宗以前为详,德宗至武宗渐略,宣宗以下则寥寥无几,唯有《食货志》情况较为特殊。赵莹、张昭远最初的修史计划中虽说“十志以书刑政”,但只列出九志之名,唯独没有食货。今天所见《旧唐书·食货志》二卷,其编排与另外各志有一定差异。虽然各志都有长短不等的序文,但以序文提纲挈领地说明全志主要内容和项目,则以《食货志》为最明显,即序文与正文的照应关系最突出。所记内容,固然缺少懿宗以下事,但并不带有前密后疏的特点。除田制、租庸制外,其它内容则以代宗至宣宗详于玄宗及玄宗以前,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唐代经济制度的变革。列传部分,记述各类人物一千八百二十余人,周边政权四十五个。取材情况很复杂,很难用前密后疏来笼统概括。吴兢、韦述《唐书》中有传者,大抵用以为主要依据。其后的人物,则多据各帝《实录》剪裁。《实录》失记或记述不完整者,则以家史为主,综合《实录》、杂史、小说中相关史实,再参以文集,条贯而成。因此,其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日知录》卷二六)当然,纂修中缺陷在所难免。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一为记事纷纭,二为“敷衍成帙”,三为人物重复,四为失于考订。《旧唐书》的取材问题,不仅造成其书编纂方面的上述特点,而且极大地影响着全书的思想内容。赵莹在制定编纂计划时,明确提出其监修这部唐史的指导原则:“褒贬或从于新意,纂修须按于旧章”。(《五代会要》卷一八《前代史》)“纂修须按于旧章”,使全书主要是沿袭唐代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大体说来,论高祖史事,是太宗时的观点。论太宗至睿宗史事,反映的是玄宗前期的观点。论玄宗至顺宗史事,则以宪宗时的观点为主。宪宗至宣宗,取宣、懿时的观点较多。宣宗以下,自然是五代中的观点。反映唐代统治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前后转变,重视“食货”,记述周边各族或外国以及相互交往超过前各史,都是该书思想内容的重要方面。“褒贬或从于新意”,主要是公开承认某些藩镇建立的政权,甚至容忍姑息;对于“忠义”、“叛逆”赋予全新的解释,并为之回护。据记载,《旧唐书》在北宋时至少有旧杭本、川小字本和川大字本三种刻本,南宋有越州本。明嘉靖时闻人诠以数处所得“越州本”,彼此补葺,使《旧唐书》重见于世,称“闻本”。清乾隆时列该书于“二十四史”,以“闻本”为底本重刊于武英殿,是为“殿本”。道光时,又有岑建功“惧盈斋本”。“百纳本”采“越州本”六十七卷,其余以“闻本”配补。中华书局校点本,所据底本是“惧盈斋本”,参校了残宋本即“越州本”、明本即“闻本”、“殿本”等,同时吸收了《旧唐书校勘记》的诸多成果。

猜你喜欢

  • 印史

    五卷。明何通撰。何通字不违,松江(今上海松江县)人。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此书成于万历年间。取历代名人各为刻一私印,又略附小传于后。秦十九人,西汉二百二十一人,东汉二百零六人,蜀十八人,吴七人,魏二十八人

  • 御定医宗金鉴

    九十卷。清吴谦(生卒年不详)等编。吴谦字六吉,歙县(今属安徽)人。乾隆年间曾任太医院判,乾隆四年(1739)奉敕与刘裕铎主编此书。吴氏认为古医书有法无方,唯《伤寒论》、《金匮要略》始有法有方,而诸注又

  • 白香亭诗存

    二卷。附《和陶诗》一卷。清邓辅伦(1828-1893)撰。邓辅伦字弥之,湖南武岗人。咸丰元年副贡生,官浙江候补道。五岁能诗,左宗棠叹为异材。曾就读于城南书院。好交游。晚年闭户著书以终。诗在当时称与王闿

  • 四书经义考辨沈存

    十六卷。清姚道辉撰。姚道辉字星槎,湖北孝感(今湖北孝感)人。是书前有曾维桢、刘定裕、萧道鹤、屠道彰诸序、道辉所作自序、凡例及阙里圣庙记,并附棂星门考辨,正棂星为灵星之误,甚确。书中有考有辨,考者考其实

  • 大易择言

    三十六卷。清程廷祚撰。程廷祚(1691-1767),江苏上元(今江宁)人,初名默,字启生,一字绵庄,号青溪。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塨南游金陵,程氏从其问学。于是力屏异说而以颜、李之学为主。乾隆六年

  • 桔浦记传奇

    二卷。明许自昌(见《水浒记传奇》)撰。此剧未见各家著录,日本新见雅宴御文库及松泽老泉汇刻本书目著录此剧。此万历本,未署撰写人姓名,卷首题为吴县梅花墅编,按梅花墅即自昌别号。此剧二卷,三十二出。演柳毅传

  • 周官考征凡例

    不分卷。清末廖平撰。廖平另撰有《周礼订本略注》,已著录。此书主要观点有五:一,认为《曲礼》之“六大、五官、六府、六工”,当为《周官》旧题,应在经末附《曲礼旧题统属各官》表以不没其实;二,认为《周官》官

  • 朱长文易经解

    无卷数。宋朱长文撰,朱长文字伯原,苏州(今江苏苏州)人,《宋史》有传。其为文凡三百卷,著有《春秋通志》。其从子诜不闻有《易经解》,诸家书目亦不载此书。巴陵人方功惠据明王文禄校本刊入《碧琅馆丛书》中。此

  • 石台孝经

    四卷(石刻本)。唐天宝四年,唐玄宗御制序和注,并亲自书写。经文用八分书书写,注文用小隶书写,共四石,今在西安。前第二行题曰:“御制序并注及书”,其下小字,曰“皇太子臣亨奉敕题额。”其额曰“大唐开元天宝

  • 苕溪渔隐丛话

    一百卷。宋胡仔(约1147年前后在世)撰。胡仔,字元任,安徽绩溪人。以荫授迪功郎,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知晋陵县。后卜居湖州,号苕溪渔隐。是书为继阮阅《诗话总龟》而作。阮阅《诗话总龟》取材芜杂,体例亦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