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新方言

新方言

十一卷。近人章炳麟撰。章炳麟(1869-1936)字太炎,一名绛;初名学乘,字权叔。浙江余杭县人。从俞樾学,又问学于黄以周。年二十七加入康有为发起的“强学会”,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参加维新运动,被清廷通辑,亡命日本。后因倡导资产阶级革命被捕入狱。自1904年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主编、护法军政府秘书长等。晚年以讲学为业。1936年病逝于苏州。学问渊博,在语言文字研究上成就尤为卓越,为清代朴学殿军,并开创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章黄学派”。著述甚丰,有《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国故论衡》、《庄子解故》、《訄书》等,后人辑为《章氏丛书》。《新方言》搜集方言俗语八百余条,仿《尔雅》体制,分为《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释宫》、《释器》、《释天》、《释地》、《释植物》、《释动物》等十篇。每篇为一卷。第十一卷为音表。末附《岭外三州语》一篇,考释惠州(今广东惠阳)、嘉应州(今广东梅县)、潮州(今广东潮安)客家话中一部分词语的来源。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刘光汉、黄侃的跋语。章氏对清人的方言著作十分不满,认为杭世骏、程际盛二家之作,不过抄录字书而已,既不能疏通证明,又不能和当时的方言结合。钱大昕之《恒言录》“沾沾独取史传为证,亡由知声音文字之本柢”。翟灏之《通俗篇》“虽略及训诂,亦多本唐宋以后传记杂书”,不能结合古训,且缺乏分析说明。而章氏《新方言》则以“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为原则,根据声韵通转规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通古语,从时、地两方面,把语音、语义密切结合起来,说明某些方言词的错综变化。如卷一《释词》:“《方言》:‘訾,何也。’今通语曰‘曾’,俗作‘怎’。或曰‘訾’音转如‘债’。四川成都以东谓‘何’曰‘訾’,杨越亦如之。‘訾’转债者,脂支对转。”章氏《新方言》确较杭、程等人著作前进了一大步,但由于章氏笃信“今之殊语不违姬汉”,一定要把“笔札常文所不能悉”的方俗语词,在《尔雅》、《方言》、《说文》中求得本字,因此往往失于主观臆断。关于这个问题,章氏弟子沈兼士《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收入《段砚斋杂文》)认为:“表示语言的文字,本不一定都用本字”;语词随时孳生,“后起的语言,不必古书中都有本字”。“语言往往因种族交通而发生混杂的状态,倘一切以汉字当之,恐反昧其来源”。并且“中国的语言由单缀音逐渐变为多缀音,而文字学家仍拘守著‘字’,不注意到‘词’,对于复音词往往喜欢把他拆开来,一个一个替他找本字,殊为无谓”。沈氏认为研究方言的方法可以分纵横两方面:纵的方面应该从事“各代记载中方言之调查和比较”,“单缀语渐变为多缀语之历史的研究”,“语言与文字之分合的研究”,“语源的研究”;横的方面应该从事“语汇之调查”,“同一意义之各地方言的比较研究”,“各地单语之词性变化法的比较研究”,“与异族语之关系的研究”。沈氏的这些观点,至今亦应认为是正确的。由此亦知章氏的《新方言》虽较清人的方言作品前进了一步,但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都是陈旧的,使这部书的价值受到影响。《新方言》收入《章氏丛书》(1919年),通行的是浙江图书馆的校刊本(1917年)。

猜你喜欢

  • 纪文达公遗集

    十六卷。《诗集》十六卷。清纪昀(1724-1805)撰。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河北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改庶吉士,累迁侍读学士,坐事戍乌鲁木齐。寻释还京,复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

  • 名笔私抄

    六卷。明曾佩(约1556前后在世)编。曾佩,字元山,江西临川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本书是他巡按福建时搜罗各郡县艺文中有关风土者,广采博录,时限在宋至明间。但疵瑕在于

  • 燕都变记

    见《甲申纪变录》。有海盐朱氏旧藏《黍离余话》抄本,朱衍庐《明季野史十种》抄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季史料十种》抄本。

  • 读易自识

    无卷数。清金綎撰。金綎字丝五,吴县人。此书随笔记录,不分卷帙。首为总论,次为《系辞》、《序卦》,再次乃为六十四卦,次序与诸本迥然不同。又《序卦》论中乃多解《说卦》,标目也不相应。可能是未成之稿,后人以

  • 诗故

    十卷。明朱谋撰。谋字郁仪,生卒年不详。封镇国中尉。贯串群籍,通晓朝廷典故。万历中管理石城王府事,宗人咸就约束。暇则闭户读书。著《易象通》、《诗故》、《春秋战记》、《鲁论笺》、《骈雅耽》及他书一百二十种

  • 华岳全集

    十三卷。明曹士抡撰。曹士抡,官华阴县知县。《华岳全集》明万历刻本,共十三卷。分二十二类。首图说。次峰麓名胜纪。次物产。次灵异。次封号考。次祭告文。次文。次碑记。次碑铭。次纪略。次状书。次辩。次颂。次赋

  • 可闲老人集

    四卷。元张昱(1289-1371)撰。昱字光弼,自号一笑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累官至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元末弃官。明初太祖征其入京,召见,悯甚老,曰“可闲矣”,厚赐遣归,于是更号

  • 春秋传服氏注

    十二卷。汉服虔(详见《春秋左氏传解谊)撰,清袁钧(见《郑氏佚书》)辑。《左传》服注辑本有多种,此书为其中之一。辑者认为服氏书出于郑玄,即是郑学,其间虽略有不同,但大指不殊,因此辑录服氏注佚文,裒集为十

  • 泰西人身说概

    二卷。德国邓玉函(1576-1630)译。邓玉函又名特伦茨·扬,字涵濮。德国耶稣会教士。1621年来华,先到澳门,后到嘉定学习汉语文,再到杭州传教。不久便赴北京,主持修正历法。1630年死于北京。著有

  • 占星堂集

    十五卷。明唐文献(1549-1605)撰。唐文献,字元征。华亭(上海松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至礼部侍郎,掌御林院事。卒谥文恪。著有《占星堂集》。是集凡十五卷。据朱彝尊《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