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张氏易学十一种

张氏易学十一种

西十四卷。清张惠言(1761-1802)撰。张惠言字皋文,号茗柯。儿童时代便能读《易》,年14作童子师。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历官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精散文,工诗词,为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又与恽敬同为“阳湖派”首领。著有《茗柯词》、《茗柯文编》。治经学师惠栋、江永两家。尤精《易》学,治《易》学推崇虞翻。治《礼》则宗郑玄。清代常州经学,张惠言、庄存与贰《周易注》。虞氏《周易注》不尽依孟喜说,其发明有“互体”、“逸象”、“旁通”诸说。张惠言治经,首推虞翻《易》学。他认为虞氏《易》学,以阴阳消息六爻发挥、旁通升降上下,归于乾元。依物取类,贯穿比附,离根散叶,后儒罕能通之。清兴百年,惠栋恢复汉学,著《周易述》,然拾掇材料太少,于《易》学不过十之二三。于是惠言广泛采集资料,逐条进行考释,纠正《易》说中的错误,弥补其缺失,作《周易虞氏义》。使《易》学恢复虞氏《易注》的宗旨。又作《周易虞氏消息》,此书实为《周易虞氏义》的续作。不过《虞氏义》为注疏,《消息》为释例。张惠言进一步推衍,发挥虞氏《周易注》之说,依象比事,解释易体、易事、易候、易言,又旁及汉魏诸儒之说,著《虞氏易言》、《虞氏易候》、《虞氏易礼》。张氏全面论述纬书之得失,以及诸儒说纬之误,作《易纬略义》。丁杰考订《周易郑注》,因嫌其太繁,由陈方正删之,而陈本又失之疏。嘉庆三年(1798),丁杰出示后定本,张惠言作序,随之参以惠栋等人诸书,进行校注,遂成《周易郑氏注》一书。张氏所作《易义别录》,虽辞单义碎,条理不够完整,然而往往通其家法,别其源流,对虞氏《易》学的传播其作用不可的低估。《张氏易学十一种》目录:《周易虞氏义》九卷,《周易虞氏消息》二卷,《虞氏易礼》二卷,《虞氏易候》一卷,《虞氏易言》二卷,《周易荀氏九家》三卷,《周易郑氏注》三卷,《读仪礼记》二卷,《易纬略义》三卷,《周易郑荀义》三卷,《易义别录》十四卷。有清嘉庆道光间刊本行世。

猜你喜欢

  • 书隐丛说

    十九卷。清袁栋(生卒年不详)撰。袁栋字国柱,号漫恬,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县)人。乾隆时监生,袁栋专心古学,深于研究刘、杜、郑、马四家之书,工诗词,善隶书,书、竹、石、亦佳,著书三十余种。有《漫恬诗钞》、

  • 龙川县志

    十二卷。清书图修,杨廷钊纂。书图,满洲镶黄旗人,举人,乾隆二十三年(1758)任知县。明宣德间县令宋常始修县志,至乾隆四年(1739)盛熙祚,六度续修。书图莅任五年,奉府檄修邑志,聘杨廷钊等开局纂辑,

  • 春秋三传驳语

    十卷。清毛士(详见《春秋三子传》)撰。自唐人陆淳述啖助、赵匡两家攻驳《春秋》三传之言,作《春秋集传辨疑》,一字一句,有意求暇,《春秋》学研究发生了很大转折,“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始终”(韩愈《赠

  • 吴侍御奏疏

    一卷。明吴玉撰。吴玉是寿阳(今属山西寿阳县)人。天启进士,崇祯初年提拔为御史,有正直的声名,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吴侍御奏疏》为吴玉于崇祯初期任广西道监察御史时所上奏疏的汇编,共十篇。其中劾魏忠贤余党

  • 尚书谊略

    二十八卷,《叙录》一卷。清姚永朴撰。姚永朴字仲实,安徽桐城人。此书只载今文二十八篇,而姚永朴所采录众说,也不分汉、宋,其中,多取自桐城方苞、姚鼐、戴钧衡、吴汝纶、马其昶等人的观点。书中所论,多为泛泛之

  • 培垒居杂录

    四卷。明郑端允(生卒年不详)编。郑端允,字思孟,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人。郑晓之曾孙也。此书杂采各书劝戒之言,甚至连《太上感应篇》也为所不遗。其意虽主训诲,而其言却不尽出于儒家,盖为杂家之流也。

  • 净心诫观法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净心诫观法》一书,道宣作于隋州与唐寺,由弟子泰山,灵严寺僧人慈忍刊行于世。全书共有文三十篇,第一篇为释名,第二篇为序宗,第三篇为五停,第四

  • 圣皇篇

    一卷。汉蔡邕(132-192)撰。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通经史、音律、天文,工篆、隶,著有《蔡中郎集》,已佚。《后汉书·蔡邕传》谓其各类著作“凡百四篇行于世”,其中

  • 储光羲诗

    五卷。唐储光羲(707-762)撰。储光羲,兖州(今山东兖州)人,一说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开元十四年(726)举进士及第。天宝九年(750)为监察御史。安禄山入长安,被授予伪职。两京收复后,被系入狱

  • 长泰县志

    十卷,清王珏修,叶先登等纂。王珏,辽东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长泰县知县。叶先登,邑人。其有志始于明嘉靖间,南海张杰夫创之,而终由萧廷宣续成。万历三十三年,邑令瑞安方应时等复取嘉靖志增益之。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