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庄子注

庄子注

十卷。西晋郭象(?-312)撰。郭象字子玄,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西晋哲学家。郭象少年时有才华,明事理,常闲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曾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郭象好老庄之学,善于清谈,《晋书·郭象传》载有“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之赞语。郭象的著作除《庄子注》外,均已佚失。《庄子注》,又称《南华真经》、《庄子郭象注》、《庄子郭注》,是郭象在前人向秀研究《庄子》的基础上而作,故有郭象窃向秀遗作之嫌和“向郭二庄”之称谓。汉儒注释《庄子》者,虽有数十家之多,但都未能究其旨意、明其要领。魏晋之际哲学家向秀在《庄子》的旧注之外而解其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晋书·郭象传》)。郭象参照别本,对向秀所注《庄子》广而述之,进一步阐释和发挥老庄思想,提出“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长”(《庄子注序》)的观点。他主张自然与名教统一,儒道合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互不相关、各任其性就是“逍遥”,“君臣上下”也都是出于“天理自然”,所以不能因“逍遥”而违背“名教”。他否定“无能生有”说,认为“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庄子·齐物论注》)。郭象的《庄子注》对后世研究《庄子》影响颇深,虽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评品不一,但研究《庄子》大都用或引郭注。唐成玄英依郭注作《南华真经注疏》,宋至明,皆有郭注之迹可寻,清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都常引郭注释解《庄子》文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术界共识的整合,许多注释《庄子》的卷本都被淘汰,而郭象所注《庄子》犹存,可见其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存宋刻巾箱大字本,明刻白口本,清《四库全书》本。明《六子全书》本、民国年间的《续古逸书》本、民国年间影印和缩印《四部丛刊》本,皆题《南华真经》。清《子书二十二种》本、《二十二子》本,皆题《庄子》。

猜你喜欢

  • 松陵陆氏丛著

    十四种,二十五卷。民国陆明桓辑。陆明桓字简敬,江苏青浦人。陆明桓之先人多有知名人士,而经清末战火,其著作丧失甚多;于是,陆明桓搜集清道光、咸丰以来,其先世伯叔群从著述,编成该族姓类丛书。收书有清陆日曛

  • 大品经义疏

    十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大品经义疏》作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卷八末载有日本人珍海题记,卷十末载有日本人佚名题记。卷一为玄义,以十门分别。一释经题,二序说经意、三明

  • 昌图府志

    六章。清洪汝冲纂修。洪汝冲,宣统元年(1909年)任昌图府知府。洪汝冲莅任后,值军部征索志乘,乃与属员草定例目,搜集报告而成。《昌图府志》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全书六章,分为:第一章疆土志,卷二

  • 仪礼纂录

    二卷。清李清植撰。清植字立侯,安溪(今属福建)人。康熙进士,官至三礼馆副总裁。李氏以郑(玄)贾(公彦)疏为主,对注疏所未安者,别下己意,折衷是非。如《冠礼筮·宾筮》“皆于祢庙门之外,并无告祢之文”,李

  • 保靖县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林继钦修,袁祖绶等纂。林继钦,无锡人,曾任宝靖县知县。袁祖绶,石门人,保靖县训导。保靖县志,创修于雍正九年(1731)。其后一百四十余年间,屡经采辑,迄无所就。后邑举人罗经番有续辑志稿

  • 诗经乐谱乐律正俗

    三十一卷。乾隆五十三年(1788)奉敕撰。《诗经乐谱》三十卷,乾隆命皇子暨乐部诸臣,据文义以定宫调,援古证今,亲加指示。而于永言之徵旨,御定为一字一音,合于大音希声之义。并遵《律吕正义》体例,分列八音

  • 别本东里文集

    二十五卷。明杨士奇(1365-1444)撰。士奇,初名寓,以字行,号东里,泰和(今属江西)人。建文初,以荐入翰林,累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历仕太宗、仁宗、宣宗、莫宗四朝,赠太师,谥文贞。著有《东里全集》、

  • 江峰漫稿

    十二卷。明吕高(1505-1557)撰。吕高字山甫,又字思抑,号江峰。丹徒(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兵部郎中,升为山东提学副使,后转为太仆少卿,以大计罢官。山甫通经史、工诗文,与唐顺之、

  • 仪礼学

    一卷。清王聘珍(详见《周礼学》)撰。是书首先说高堂生传礼十七篇为今文,《艺文志》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十七篇,文相似,但多出三十九篇,为古文。其次为解士冠礼,布席于门中西之阈外西面,至解聘礼既致饔

  • 汪刻隶续

    二十一卷。宋洪适撰。清汪日秀校刊。参见《汪刻隶释》。是本刊于汪氏校刊《隶释》之次年,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当时汪氏跋于卷末,谓是本乃据金风亭长藏抄之本校以近刻而成。所谓近刻,系朱彝尊据范氏天一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