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广韵

广韵

五卷。宋陈彭年、丘雍等人修撰。是书全称《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云者,依陆氏《切韵》而广之之谓。《广韵》的修订年代,论者或以为第一次修订于景德四年(1007年),第二次修订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或以为修成于景德四年,改名于祥符元年。王应麟《玉海》云“景德四年十一月戊寅,崇文院上校定《切韵》五卷,依九经例颁行。祥符元年六月五日,改为《大宋重修广韵》。”我们认为《广韵》的修订工作始于景德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祥符元年六月五日完成,并赐改新名曰《大宋重修广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宋景德四年,以旧本偏旁差讹,传写漏落,又注解未备,乃命重修,大中祥符四年书成,赐名《大宋重修广韵》。”《提要》除把“祥符元年”讹为“四年”外,其余说法是有根据的。今《广韵》所载景德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敕牒云:“爰命讨论,特加刊正”,刊正之后方可雕印施行,故《玉海》谓景德四年“崇文院上校定《切韵》五卷”与敕牒所云不合。祥符元年六月五日敕牒云:“俾之摹刻,垂于将来,仍特换以新名,庶永昭于成绩,宜改为《大宋重修广韵》。”说明其时书已修成,故赐以新名,随后就加以雕印,“三年(1010年)五月庚子,赐辅臣人一部”(《玉海》)。景德四年校定时,尚称《切韵》,祥符元年始改称《大宋重修广韵》。《广韵》旧本不题撰人姓氏,以宋丁度《集韵》考之,知其为陈彭年、丘雍等人。《集韵韵例》云:“先帝时,令陈彭年、丘雍因法言韵就为刊益。”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陈振孙《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所言略同。陈彭年(961-1017)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字永年。雍熙二年(985年)进士,累官至兵部侍郎。卒赠右仆射,谥文僖。少好学,师事徐铉,深得其传。修订《切韵》成《广韵》之外,又重订顾野王《玉篇》,增加字数,削减注文。宋初犹承唐制,以诗赋取士。陈丘等奉敕撰《广韵》,亦以备当时科举之用。《玉海》卷四十五谓:“以举人用韵多异,诏殿中丞丘雍重定《切韵》。”《广韵》卷首载祥符敕牒亦云:“朕聿遵先志,导扬素风,设教崇文,悬科取士,考核程准,兹实用焉。而旧本既讹,学者多误。必豕鱼之尽革,乃朱紫以洞分。爰择儒臣,叶宣精力,校雠增损,质正刊修,综其纲条,灼然叙列,俾之摹刻,垂于将来。”今所传《广韵》有详本、略本两种。清陈澧《切韵考》卷一云:“今世所传《广韵》二种,其一注多,其一注少。”详略二种,注解字数既相参差,正文亦多寡不同。略本仅载孙愐序。而详本则有陆法言、孙愐二序;孙序后尚附“论曰”一段;并注明隋唐撰集增字及义理释训诸家姓氏;载有景德、祥符敕牒。另外,详本卷末附载《双声叠韵法》、《六书》、《八体》、《辨字五音法》、《辨十四声例法》、《辨四声轻清重浊法》六则,不知为陈、丘刊定时所原有,抑为后人所附加,略本无之。各本正文字数及其序次亦不一致,注释有详略之异;但详略二本之韵目、韵序及反切无别,二本就其性质而言,仍是一种书。《广韵》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著作,它修订唐代韵书而成。它取王仁晌之说,增立“严”韵上去两声韵目“俨”(王作“广”)、“酽”;又采用孙愐之说分出十一韵;韵目的序次及四声相配,则大体采自李舟《切韵》。(有人认为《广韵》并非修订唐代韵书而成,赵少咸即主此说:有人认为《广韵》的韵序是依据《陆韵》,而非《李韵》,曾运乾即主此说。)《广韵》以四声为纲,以平上去入分卷次,平声字多析为上下二卷,全书五卷。分二百零六韵,半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详本卷首注收字“凡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言”,注解用字为“一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清顾炎武《书〈广韵〉后》云:“今仅二万五千九百二言,注一十五万三千四百二十一字,则注之删去者三万八千二百七十一,而正文亦少二百九十二言矣。”《广韵》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字样,这是为礼部考试而定。所谓“同用”,指作文应试时,同用各韵可以通押;所谓“独用”则独用各韵不得与别韵相通。唐封演《闻见记》卷二云:“隋朝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凡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以为文楷式;而‘先’‘仙’‘删’‘山’之类分为别韵,属文之士共苦其苛细。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韵窄。奏合而用之,法言所谓‘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者也。”今《广韵》韵目下所注“同用”“独用”,戴震等认为即许敬宗所详议者;王应麟《玉海》认为为丘雍所订;章炳麟怀疑是晚唐人就孙愐《唐韵》分注的;究为何人所注,已经难以确定了。“同用独用例订立的原则是什么?不少学者都根据封演的说法认为是由于韵窄。事实上恐怕并不如此。比如五支韵,四百字左右,可算一个大韵,然而却和六脂、七之同用;八微才一百多字,是一个小韵,却是独用。细看各韵的同用独用例,很可能和当时的实际语音有关系。否则,即使有了同用独用例,而韵部通用与否的定例和实际音读不符,‘属文之士’不便于记忆,也还是会‘苦其苛细’的”(赵诚《中国古代韵书》)。《广韵》与陆法言《切韵》的不同主要有两点:(一)《广韵》比《切韵》多十三韵。《切韵》的“歌”“哿”“箇”;“真”“轸”“震”“质”;“寒”“旱”“翰”“曷”十一韵各有开合两呼,《广韵》则开合分韵,开口“歌”哿”“箇”,合口“戈”“果”“过”;开口“寒”“旱”“翰”“曷”,合口“”“缓”“换”“末”;开口“真”“轸”“震”“质”,合口“谆”“准”“稕”“术”,较《切韵》多出十一韵。同时,《切韵》“严”韵没有上去声韵相配,《广韵》补足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总计遂多出十三韵。(二)韵序有不同。平声蒸、登;覃、谈的位置,《广韵》与《切韵》不同;入声韵与阳声韵相配合的次第,二书亦有不同。从上述区别可见,《广韵》总结了唐代韵书对《切韵》的修订,审音更加精细合理,但就音韵体系而言,《广韵》与《切韵》并没有什么不同。故宫全本王仁晌《刊谬补缺切韵》(王三)是1947年才发现的。前此,完整的《切韵》增修本以《广韵》为最早,《广韵》一书在音韵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人们一向通过《广韵》来归纳《切韵》的语音系统,考订中古语音,并以《广韵》为阶梯研究古音系统,分析中古以后语音变化。“音韵之学必以《广韵》为宗,其与《说文》之在字书,轻重略等”(黄侃《与友人论治小学书》)。《广韵》繁注本有清初张士俊泽存堂本,是本据汲古阁所藏宋本及徐元文所藏宋本校订重雕,《四库全书提要》云:“此本为苏州张士俊从宋椠翻雕,中间已阙钦宗讳,盖建炎以后重刊。”则泽存堂本所据为南宋椠本也。繁注本另有黎刻《古逸丛书》覆宋本、涵芬楼覆印宋刊巾箱本、涵芬楼所藏景宋写本等。简注本有明内府本、顾亭林刻本、《古逸丛书》覆元泰定本、顾炎武翻刻明经厂本等。顾千里《思适斋集》有书宋椠元椠《广韵》后各一篇,谓泽存堂详本祖于宋椠,明内府及顾氏略本祖于元椠,略本为元人据宋本删削而成。另有曹寅(楝亭)刻本,前四卷据宋椠翻刻,与泽存堂本同,后一卷则据元椠翻刻,属简注本,然与明本、顾本颇有不同。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周祖谟校勘之《广韵校本》,殊精审,且最便阅读。

猜你喜欢

  • 书经节解

    二卷。清蒋绍宗撰。在书的卷首有蒋绍宗的“自序”、“总论”和“读书偶记”。上卷是《虞书》、《夏书》、《商书》,下卷是《周书》。蒋绍宗此书也攻击伪《古文尚书》,但不依附梅鷟、阎若璩之说,而专就《今文尚书》

  • 笔梦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记明朝邑绅钱岱之事。岱字汝瞻,后为山左巡方使者,钱牧斋前邑中巨绅。姚星岩写本作《笔梦录》。现有《虞阳说苑甲编》本。

  • 汪刻隶续

    二十一卷。清汪日秀校刊。《隶续》为宋洪适编著,其扬州刻本已收入《四库全书》中。汪氏在校刊《隶释》后的第二年(1778),又校刊此书。卷末有汪氏自跋。据其所述,他系根据金风亭长藏抄本,校以近刻,然后付印

  • 雪堂墨品

    一卷。清张仁熙撰。张仁熙,字长人,号藕湾,广济(今湖北广济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作有《雪堂墨品》。是书主要记载宋荦任黄州通判时,其家所收藏的墨品。据宋荦所著《漫堂墨品》推算,张氏之书大约作于康

  • 律吕元音正录

    一卷。清毕华珍撰。华珍字子载,江苏太仓人。此书卷言造律之原,以为先有七音,后有十二律,五声二变具于人声。此说与经传不合。其以《周礼》圜钟为应钟,函钟为仲吕,而以旧说为非。又谓字谱工尺七字即五声二变,此

  • 元明杂剧

    二十七卷。编者不详。此集边栏不一,板心凌乱,剧本编次无序,当非成书于一时,或为书商汇集散卷而成。集中共收元、明人杂剧二十七种。其中元人杂剧十九种,为乔吉三种,曰《两世姻缘》、《扬州梦》、《金钱记》;白

  • 李山人诗

    二卷。明李生寅(约1573年前后在世)撰。李生寅,字宾父,浙江鄞县(今宁波)人。生卒年不详。此集为其邑人杨承鲲所选。此集诗皆短章,音节和谐,而缺乏深警之思,其篇幅亦是窘迫。人称盖思清而才弱者。前有万历

  • 北征纪略

    一卷。明张煌言(1620-1644)撰。张煌言字云箸,号苍水,浙江鄞县人(今浙江宁波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进士,清初抗清领袖之一。顺治二年(1645年)张煌言起兵浙江,迎鲁王以海监国于绍兴,

  • 东华录

    二百卷。东华续录,四百一十九卷。清末王先谦(1842-1917)撰。先谦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参与国史馆编纂工作。后任江苏学政,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院长等

  • 心易溯源

    二十四卷。清谢若潮撰。谢若潮字慕韩,福建龙岩人。光绪丁丑(1877)进士,官至知府。此书第一至第九卷解上下经,第十至第十二卷解上下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第十三至第二十四卷为原筮、原象、原卦、原图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