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辞洗髓

屈辞洗髓

五卷。清徐焕龙(生卒年不详)撰。徐焕龙,字友龙,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康熙五年(1660)举人,屡试进士不第,于是淡漠仕途,埋头读书。五十岁后,闭门著述,著作有《屈辞洗髓》、《大易象解》、《诗经辨补》等。本书卷首冠以储欣《序》。正文五卷,只收屈原作品,依王逸《章句》旧次,但删“经”、“传”等字。卷一《离骚》,卷二《九歌》,卷三《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卜居》、《渔父》。认为《九歌》篇数应为九,故将《国殇》、《礼魂》附列《九歌》之后,不在九数之中。目录后为《屈辞简明音义》,乃其侄徐瑶补注,以屈辞诸篇顺序,各篇均摘出若干字词,加以注音;一篇中,字多者,独立成篇,字少者,跳格释音。注文以训诂为主,兼及大义。眉批较多,用以阐发文义、章法。篇末为总论,最后为其侄徐瑶的《跋》文。徐氏以王逸、朱熹二家之说为宗,“采二家之所长,补二家之所短”(储欣《序》),达到“字刻之,句析之,逐节详疏之,更会一篇之旨而融贯之。”(徐瑶《跋》)。此书特点:一、注重段意、篇旨、篇构的疏解。如将《离骚》全诗分为十四大段,说明段旨,清理作品线索、脉理,并加以总评。对《哀郢》内容、层次有较准确论述:“《哀郢》者,哀郢民之散亡,哀郢都之将覆,哀还郢之无期,非一端之哀而已也”,下分段点明哀民、哀国、哀己。全书各篇,大体如此注解。二、对文义体会较深入,诠释较详尽,不盲从王、朱之说。如解《离骚》“吾令羲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句,既不从王逸“冀及盛时遇贤君也”说,更不遵朱熹“羲和为尧时主时之官”解,而从作品实际出发,注谓怕“日暮斯难遍索矣”。颇切诗旨。三、对艺术手法加以恰当点评。如对《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眉批云:“秋风加嫋嫋,非止状风,并湖波落叶中,有许多疑鬼疑神,而句朴情深,较蒹葭、白露更觉悲凉。”不失为点睛之笔。四,治学态度较严谨。对依据不足的问题,不强作论断。如注《大司命》,引二说,云:“故有两司命,未知果是。”此书也存在牵强、误解之病。如对充满道家神仙之说的《远游》,顺其神仙之说加以解释,实不足取。将《离骚》“夕归次于穷石”之“穷石”(地名)解为“穷石之山”。版本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无闷堂刻本,上海图书馆、安徽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 江东十鉴

    一卷。宋李舜臣撰。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据《宋史·李舜臣传》:生四年知读书,八岁能属文,少长通古今,推迹兴废,洞见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绍兴末,张浚视师江、淮,舜臣应诏上书,

  • 周禹川集

    五卷。明周大章(约1576年前后在世)撰。周大章,字章之,号禹川,江苏吴江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三十一年(1552)进士。官至浙江瑞安(今温州)县知县。此编为《文艺集》二卷,皆所作杂文。《御倭武略》三卷

  • 惜阴轩丛书

    三十五种,三百二十四卷。清李锡龄编辑。李锡龄字孟熙,陕西三原(今属陕西省)人,道光时官中书。于宅后构一园名远眺园,书斋名惜阴轩,贮书九万余卷,手披口吟,终日不倦。本丛书取世所罕见之宋元善本汇刻而成,偏

  • 乘方捷术

    三卷。清邹伯奇(1819-1869)撰。邹伯奇,字特夫,又字一鹗,广东南海人,通经博古,尤擅算学,与夏鸾翔、丁取忠等名家交往甚密,在南方沿海诸省颇负盛名。曾于1866和1868年两度被朝廷召任北京同文

  • 太原府志

    ①二十六卷。明关廷访修,张慎言纂。关廷访,河南泌阳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钦差清军驿传盐法道,山西按察司副使。张慎言,邑人,累迁河东道左参议,卒葬邑南坛侧,民时祀之。此编为关廷访于万历间

  • 邹平县志

    ①八卷。清徐政修,马驌纂。徐政字圣齐,吴郡人,顺治十四年(1657)任邹平县知县。马驌字宛斯,一字聪御,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知县。著有《左传事纬》,《绎史》。顺治十六年,徐政开局修志,延马

  • 中庸补释

    一卷。清张承华(详见《大学臆解》)撰。首有承华自序。其解释中庸二字,引《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乐德教国子;说中乃和祇,庸乃孝友。首章性、道、教并言,次章言中庸,为全书之目。第三章言道,第四章言教,

  • 瓜洲续志

    二十八卷,首一卷。于树滋纂。于树滋(1856-1938),字德甫,号遁叟,别号东轩老人,瓜洲人,寄籍仪征。清末秀才。著有《瓜洲伊娄河棹歌》、《遁叟古稀寿辰唱和集》、《遁叟璧水重游唱和集》、《呻吟集》等

  • 灼薪剧谈

    二卷。明朱承爵(生卒年不详)撰。朱承爵,字子儋,盛年锐志进取,累试不利,遂放弃科第,多购图书,下帷发愤,以古文辞名于世,与唐寅、文征明相倡和。家多藏有鼎彝、名画,著有《鲤退稿》、《灼薪剧谈》等。此书成

  • 东斋记事

    六卷。宋范镇(1001-1087)撰。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进士出身,仁宗时知谏院,后为翰林学士。神宗朝,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户部侍郎退位。哲宗即位,提举崇福官,累封蜀郡公。范镇平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