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原赋注

屈原赋注

十二卷。清戴震(1723-1777)撰。戴震,字东原,休宁(今安徽休宁)人。著名思想家、学者。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四十年(1775)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一生喜读书,学识广博,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并精通古音、名物训诂,对经学、语言学均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朴学大师。著作有《孟子字义疏论》、《方言疏证》、《声韵考》、《屈原赋注》、《原善》、《原象》等。后人辑为《戴氏遗书》。戴震中年生活困窘,在困窘中撰成《屈原赋注》。“家中乏食,与面铺相约、日取面为饔飧,闭户成《屈原赋注》”(段玉裁《戴东原年谱》),可见其穷困之中完成著述的工作,精神感人。乾隆十七年(1752)书成,乾隆二十五年(1760)原书刻印问世。此书由三个部分组成,《赋注》七卷,《音义》三卷,《通释》二卷,计十二卷。卷首有卢文弨序,卢序后为戴自序,卷末有汪梧凤跋文。关于《音义》三卷的作者有异说。据《安徽丛书》本《屈原赋注音义》后汪梧凤跋文云:“右据戴君注本为《音义》三卷。自乾隆十七年(1752)秋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读之,常置案头,少有所疑,检古文旧籍详加研核,兼考各本异同,……次成《音义》,体例略拟陆德明《经典释文》也。”按汪氏所言《音义》三卷为汪氏所撰。今通行本删去汪氏跋语。《音义》作者便难以考知。戴氏弟子段玉裁在《戴东原年谱》中说:“(乾隆)十七年三十岁,是年注《屈原赋》成,歙汪君梧凤庚辰(1760)仲春跋云:‘自乾隆壬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读之……可证也……此书《音义》三卷亦先生所自为,假名汪君。’”《屈原赋注》只注释屈原作品二十五篇,宋玉以下楚辞作品不录注。自序称:“今取屈子书注之……名曰《屈原赋》,从汉志也。”可知是依《汉书·艺文志》所确定的二十五篇屈原作品加以注释的。其目次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音义》依《赋注》目次注音。《通释》目次以《屈原故宅》(女媭庙)为首。包括山川、历史、地名、动植物名称等一百零三个条目加以解释。《屈原赋注》的最大特点是:“指博而辞约,义创而理确”(卢文弨《屈原赋注序》)。戴震是有名的朴学大师,善于通过对文学作品章句的训释、名物制度的考订来探求作品的微旨大义,不事臆测,不尚空谈,素以简明见长。如对《离骚》全诗能归纳成十个大段,对每段以简明语言概括段旨。如第四段(“悔相道之不察兮,”至“岂余心之可惩。”)归纳为:“设为退隐之思,言事君虽不得,而好修不变。”颇切文意。对词义的训释亦颇有新见。如对《离骚》中“夏康娱以自纵”。在明汪瑗拨正的解释基础上,能举诗中例子辨明“康娱”为连文,纠正旧说将“夏康”解为“夏太康”的误解。在《屈原赋注·九歌》解题中对每篇作品的背景,写作动机的简要申明,也是过去注释屈原作品所未有的作法。在朱熹《集注》认为《九章》“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的基础上,指出《抽思》作于汉北。对《离骚》一词的含意一反汉人以来说法,提出“牢骚”一声音转说,“《离骚》”犹今人言牢骚。此解未义尽是,但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启发。《音义》三卷,能标出古音读,稽考旧释,多有发明。此书的不足,往往就事论事,偏重故实烦琐考证,忽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论述及艺术成就的阐发。将《河伯》解为屈原表自沉之意,亦属臆测。此书流传较广。版本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歙汪氏《不疏园》刊本,北京、湖南图书馆藏。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吉林省图书馆藏。光绪十七年(1891)《广雅书局丛书》本,浙江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 满汉合书

    一卷。此为清初翻刻前明坊本《增补万宝全书》第三卷之一种。《万宝全书》没有著撰人姓名,也不知撰于何时。据书中官秩门所载为明代制度,其太常所属,止于景陵祠祭署,可能为明初宣德以后之书。其第三卷,《满汉合书

  • 当湖文系初编

    二十八卷。清朱壬林(生卒年不详)撰。朱壬林,原名霞,字礼卿,号小云,浙江平湖(今嘉兴)人。嘉庆进士。官直隶清河道。此编于咸丰八年(1858)成书,梓未竣而卒,叙言、凡例均佚。此书以类为序、赋、论、议、

  • 太平御览

    一千卷。初名《太平编类》,又称《太平总类》、《太平类编》。北宋李昉(925-996)、扈蒙等十四人,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奉宋太宗之命编撰。历经八年编成此书。据宋敏求《春明退朝录》所载:书成之后,

  • 叶海峰文

    一卷。明叶良佩(约1538前后在世)撰。叶良佩生平详见《周易义丛》(辞目)。据《天台志》称“良佩著有《海峰堂前稿》十八卷。”而此册乃天一阁抄本,仅有四十二页,皆为杂文。盖后人所摘录,而非其全集。

  • 东汉书刊误

    四卷。宋刘攽(1023-1089)撰。刘攽,字贡父,庆历间进士,熙宁初,知太常礼院,元祐初,召拜中书舍人。享年六十七岁。《宋史·艺文志》记载,刘攽《汉书刊误》四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刘攽《东汉

  • 周礼经注节钞

    七卷。清许珩撰。许珩另有《周礼注疏献疑》,已著录。书首有严荣序,介绍此书大概,言“五官中自《丧祝》略为删节,《考工记》一篇则全录之。注以两郑为主,参用贾疏及后儒之说,而间附以己见,为《周礼经注节钞》六

  • 百家类纂

    四十卷。明沈津(生卒年不详)撰。沈津,慈溪(浙江省慈溪县)人。明嘉靖中官含山县教谕。此书所录,上自周、秦诸子,下迄于明,殊为冗滥,其同时期的尚书张时彻所作的《说林》也列入其中。此书有明隆庆间刻本,刻于

  • 读中庸记

    一卷。清范泰衡(详见《读大学记》)撰。是书大都本于《章句》,稍参考《辑略》、《或问》之旨。也是分节为说,而理较显豁。驳语类言戒惧是由外以尽于内,慎独是由内以及于外。称经文首言须臾不可离,归重于不睹闻与

  • 类苑详注

    见《汇苑详注》。

  • 后海堂杂录

    二卷。清王孝泳(生卒年不详)撰。王孝泳字慧音,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诸生,博洽多闻,有才干,历试不售,弃举业游幕,陈鹏年、张大有等都非常器重他。王孝泳著有《后海书堂遗文》。《后海堂杂录》是王孝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