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富顺县志

富顺县志

①五卷首一卷,清李芝、段玉裁等纂修。李芝,邑人。段玉载,金坛人,曾任富顺县知县,著述甚多。富顺县旧有志,然多阙漏,体例亦乖陋。段玉裁任县令后,属李芝网罗缺佚,亲自纂辑,遂成兹编。《富顺县志》光绪八年(1882)重刻乾隆四十二年(1777)本,共五卷首一卷。卷首一序,残缺无从考。次为明万历九年邑人熊敦朴序,次万历四十四年训导胡效双序,次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叙州知州何源浚序,次乾隆二十五年(1760)熊葵向序。正文分为:卷一,建置、疆域、城池、治署、山川上。卷二,山川下、古迹、田赋、户口、盐政、里镇、风俗、防汛、坊表、坟墓、学校。卷三,坛庙、官师、宦迹。卷四,科第、乡贤上。卷五,乡贤下、孝义、文苑、列女、祥异、外纪。此志考据精审,文笔流畅。其削去天文及诸家题咏,依《吴郡志》例,散见于各类目。惟不绘图,且不载物产,似欠允当。此本为光绪间陈锡兑重刊,每卷有“署知县金坛段玉裁纂辑”十字。② 三十八卷,清罗廷权、吴鼎立修,吕上珍纂。吴鼎立,曾任富顺县知县。吕上珍,教谕。乾隆二十四年(1759)县令段玉裁重修志后,道光六年(1826)县令宋廷桢又再修,兹编则为续道光宋志而作。《富顺县志》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段玉裁所修志颇有名于当时,与《武功志》、《朝邑志》并为学人所称道。然此志分门别类,率依通行条例,适与段志相戾,亦别具见识。文笔固平平,而于盐法等记载特详,尚有一定参考价值。③ 十七卷首一卷。彭文治等修,卢庆家等纂。彭文治,邑人,名士。卢庆家,蜀中学界名流。《富顺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刻本,全书十七卷首一卷,分为:卷一,建置。卷二,仓储。卷三,方域。卷四,庙坛。卷五,食货。卷六,学校。卷七,礼俗。卷八,兵防。卷九,官师。卷十四,选举。卷十一,人物上。卷十二,人物下。卷十三,人物列女上。卷十四,人物列女下。卷十五,艺文。卷十六,杂异。卷十七,叙录。此志历十载而成,宋、陈二人又皆为蜀中名宿,故兹编刊行后,轰动一时。其中仓储、庙坛、盐引、砦堡、防御、官师、选举、人物各表之精密详晰,举足为法。综观全书,纲举目张,类目疏而不漏,内容繁而不芜,不愧为四川县志楷式。

猜你喜欢

  • 明清名人尺牍

    十卷。清冯瑜选刻梁同书所藏尺牍。冯瑜字鸣和,所刻《摹义堂法帖》与《瓯香馆帖》已著录。此刻收明人尺牍四卷,计三十五家,清代六卷,六十二家。此帖于嘉庆二十年(1815)刻成。梁同书作题语,大意是,他所藏明

  • 簠斋尺牍

    ① 不分卷。清陈介祺撰。陈介祺,详见《簠斋金石文字考释》条。本书以册记,书中所录各信,均为陈氏与吴大澂讨论金石的函件。信尾所署年月,起自同治元年(1863),至光绪五年(1879)。信中所考订商榷者,

  • 汉魏乐府风笺

    十五卷。《后补补遗》一首。黄节(1873-1935)编选、笺释。黄节,原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广东顺德人。晚年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此书选录汉魏乐府诗一百九十六首,为之笺释。黄节认为汉魏乐府诗中

  • 剑闲斋遗集

    六卷。清陈瀚(1855-1896)撰。陈瀚,字裕楣,号子峻,湖南湘乡人。光绪间廪贡生,曾游于侍郎郭嵩焘之门,又居于闽浙总督杨星济幕府,受郭嵩焘影响,亦颇留心于经世之略。有《剑闲斋师门问答》一书。本书卷

  • 元清乐府小令十二种

    十二卷。不著撰人。是编汇辑《张小山小令》二卷、《乔梦符小令》一卷等,共六七种,书随刊随印,散见各处,不知所刻共有多少种。以所汇刻者皆由元迄清诗词小令,故题曰元清小令。每卷所记,皆注其年月,可以考其出处

  • 说文假借例举

    一卷。清侯康(生卒年不详)撰。侯康原名廷楷,字君模,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著作尚有《后汉书补注续》、《三国志补注》、《春秋古经说》、《穀梁疏证》等。是编专论六书之假借,谓假借制字之时已有,非用字之时始

  • 玺召录

    一卷。明李日华(1565-1628)撰。日华事迹见《梅墟先生别录》条。该书主要记载作者于天启五年(1625)被召为尚宝司司丞时赴京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按日记载,始于二月二十四日,终于四月十五日,体例仿

  • 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

    四卷。清田士懿撰。田士懿,字直忱,山东高唐人。专著山左金石书籍的,始自毕沅、阮元共同著录的《山左金石志》二十四卷,后来段松龄又作《山左碑目》四卷,法伟堂作《山左访碑录》十三卷,尹彭寿作《山左北朝石存目

  • 分类诚斋文脍后集

    十二卷。宋杨万里(1127-1206)撰。杨万里生平详见《诚斋易传》辞目。是集为杨万里文集。分为三十二类。将《诚斋易传》、《千虑策》中之语摘录为标题,各加批点,刊行于世。据集中注可见此集并非完书。虽刊

  • 周易象义

    不分卷。明章潢(1506-1588)撰。潢字本清,南昌人。万历三十三年(1605)被荐授予顺天府学训导,因年已七十九岁而未能赴任,但仍享官俸,八十二岁时终于家。事迹附载《明史·儒林传》邓元锡传末。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