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学蔀通辨

学蔀通辨

十二卷。明陈建(1497-1567)撰。陈建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属广东)人。自幼纯心笃学。嘉靖七年(1528),中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中会试副榜,授侯官县教谕。后任江西临江府学教授。四十八岁时,以母年事已高,力请得归。遂隐居不出,潜心著述。其学以朱学为宗,反对王守仁的心学。主要著作有《皇明后信录》、《经世宏词》、《陈氏文献录》、《西涯乐府通考》等。当时王守仁心学盛行。他“忧学脉日紊”,乃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及朱熹与陆九渊兄弟往来信札,逐年编辑,并对以往《朱陆编年》二编进行修改,稿本修改六七次。终于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成书,题名《学蔀通辨》。全书分为《前编》、《后编》、《续编》和《终编》,每编又自分上中下。他在此书的《总序》中认为,自陆九渊以来,引释入儒,阳儒阴释之风很盛,到王守仁师徒更是推波助澜,加之王守仁等人造作朱熹“早异晚同”说,致使儒学正宗的朱学受到佛学“异说”的遮蔽,而失其正。造成“儒佛混淆”,“朱陆莫辨”的学术“蔀障”。故他愤然究心通辨,要专明一实,以扶三蔀。此书的《前编》辨驳朱、陆“早异晚同”说,以明朱、陆“早同晚异”之实。他认为,朱子早年尝出入禅学,与陆九渊是未会而同,故朱、陆之学早年并非异而是同。朱子中年时方认识陆九渊,其学说多去短集长,疑信参半。朱、陆晚年相互指斥,“冰炭之甚”,陆九渊卒后朱熹“排之尤明”。《后编》批评陆、王心学“阳儒阴释”。他站在朱学的立场,批评陆、王心学为“佛禅”、为“援儒入佛”、“借儒以掩佛”、“阳儒阴释”。指出陆九渊的“宇宙无穷之说”、“吾心宇宙之说”与佛教禅宗的“佛性”、“法界十方世界”一样,“一言而该禅学之全”。他还认为,明初的陈献章发扬了陆九渊的“宇宙之旨”,把佛禅的“作弄精神”推向极端。《续编》论佛学近似惑人之实。《终编》讲圣贤正学不可妄议。在王学盛行时,陈建撰此书对它进行批评,其思想颇有影响。有《西京清麓丛书读编》本,《聚德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尚书考辨

    四卷。清宋鉴撰。宋鉴字半塘,山西安邑人,乾隆十三年进士,官至广东南雄府通判。此书一辨《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传述源流;二辨古字的异同;三辨伪《古文尚书》的抄袭之本;四辨《论语》、《

  • 仪礼先易八卷图考

    一卷。清曾家模撰。生卒年不详。家模字资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市)人。《湖南通志人物志》称其家贫好学,靠授徒维持生计。著有《仪礼先易》、《古今图考》、《春秋述朱》和《左传塾抄》等。其《古今图考》尤为精核

  • 十经文字通正书

    十四卷。清钱坫(1744-1806)撰。钱坫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经学家、书法家,钱大昕兄之子,钱塘之弟。乾隆副贡,官陕西乾州、直隶州州判。钱坫曾游关中,为毕沅幕宾,与

  • 钟鼎逸事

    一卷。明李文秀撰。李文秀,昆明(今属云南)人,黔宁王沐英府中太监,生卒及事迹不详。《钟鼎逸事》一书主要记述黔宁王沐英逸事,前列祠堂碑记三篇,然后是言行拾遗录十一条,每条之后皆附有李文秀论,书末附唐愚士

  • 风宪禁约

    一卷。清魏裔介(?-1686)撰。《风宪禁约》记载了巡行约法五十四条。史书上不见有魏裔介巡按外省的记载,不知《风宪禁约》作于何时。《风宪禁约》被列入《四库全书》存目中。

  • 明史纪事补逸

    十卷。旧题南沙三余氏辑。记载南明福王、唐王、绍武、桂王诸政权事迹,对南明政治多有揭露,“江南实奴隶之质,闽亦轻薄天子,肇庆则拨乱无能,广州乃自生内梗,虽仍藩号,究类流人”。且以为明朝元气削于太祖、成祖

  • 古香堂丛书十三种

    三十四卷。《附录》二卷。清王初桐撰。王初桐,字于扬,一字竹所。生卒年未详。江苏嘉定人。诸生。乾隆召试二等。四库馆滕录。议叙选齐河县丞。历署新城、淄川、平阴、寿光、潍县,及宁海州同。是编计诗集六种、词集

  • 汪次公集

    二十卷。明汪道贯(约1566前后在世)撰。汪道贯,字仲淹,休宁(今安徽芜湖)人,道昆之弟。生卒年不详。性强记,工词赋,尤善书法,督学吴公路呼之为“小司马”。与其从弟道会齐名,时称“二仲”。著有《汪次公

  • 常语笔存

    一卷。清代汤斌(1626-1687)撰。汤斌见《洛学编》条。作者学说源于清代学者孙奇逢,介于朱陆二派之间。此书共有二十多条目,均是作者关于“存心”、“养性”、“稽古”、“敬身”等方面的心得。“常语”意

  • 太公家教

    一卷。不著撰人姓氏。前有自序云,余乃生逢乱代,长值危时,忘乡失土,波进流离,只欲隐山学道,不能忍冻受饥,只想扬名后代,又无晏婴之机,才轻德薄,不堪人师,徒消人食,浪费人衣,随缘信业,且逐随时之宜,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