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

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

各一卷。明曹端撰,其生卒年不详。曹端字正夫,号月川,渑池(河南省渑池县)人。永乐戊子举人,官霍州学正,后改蒲州。史称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为要。读《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曰:“道在是矣。”周敦颐依据《易传》、《中庸》和韩愈《原道》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陈抟的《无极图》改变成为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图式——《太极图》,建立自己的以孔、孟正统思想为主的客观唯心主观的本体论。周敦颐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并不是说太极之上还有一个无极,而是说太极无形无象,不可言说,不是真有一个“极”,所以叫做“无极”。周敦颐认为,人和万物生于五行二气,“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这就是说,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而万物以无形的太极为本。也就是“无形而有理”的“理”化生了万物。《太极图说》认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通书》解释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这里所说的“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神”,就是“太极”。张载的《西铭》继承了《孝经》的“孝”的观点,认为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进一步把孝的原则神秘化,加以无限的夸大,他认为体现了孝的原则就是体现了宇宙的最高原则。《西铭》把一切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行为都说成是实现“孝”的原则。反之,把一切违反封建道德规范的行为都说成是不孝。故张载被后来的理学家奉为圣贤。端对此三书笃志研究,颇有新意。是编注释三书,皆抒所心得;大旨以朱子为旧。而《太极图》末附张载“辨戾”一条,乃以朱子所论太极阴阳语录,与注解互异。而考定其说,盖注解出朱子之手,而语录则门人之所记,不能无讹。端得于朱子之教尤深,故能辨别真伪。是书前有端之《自序》云,作于宣德三年(1428),唯论《太极图说》,而未及《西铭》;卷末有正德六年(1511)黎尧卿《跋》才兼论《西铭》。《通书》前后又有孙奇逢《序》及《跋》。《跋》只谈《通书》,而《序》则言渑池令张燝合刻三书。据端《本传》云,其书本名《释文》,所注《孝经》,乃名《述解》。此本亦题曰《述解》,不知何人所改刊。版颇拙恶,排纂亦无体例,每句皆以正文与注连书,字画大小相等,但以方匡界正文每句之首尾,以为识别,殊混洧难读。今离而析之,使正文与注别行,以便阅览。

猜你喜欢

  • 周易章句证异

    十一卷。清翟均廉撰。翟均廉字春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舍人。另撰《海塘录》二十六卷。此书取《周易》古今诸本同异之处,相互考证。例如,李鼎祚《周易集解》每卦卦辞

  • 竹邻词

    一卷。清金式玉(生卒年未详)撰。金式玉字朗甫,安徽歙县人。本词集收词仅二十首。原刊于《竹邻遗稿》。江阴缪氏取其词以刊之。所作虽少,首首可读。式玉受学于张惠言,又与董士锡同学磋磨,故其词工力甚深,善于寄

  • 古文尚书考

    二卷。清惠栋(1697-1758年)撰。惠栋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吴派经学的奠基人。传其祖父惠周惕、父亲惠士奇之学。惠栋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以详博见长。

  • 岭南客对

    一卷。旧本题粤西舜山子撰,不著姓名。因其书中记有王守仁事迹,故四库馆臣疑其人为嘉靖、隆庆以后人(《四库提要》)。其书记粤中猺(今作瑶)、撞(今作壮)人啸聚山林,劫掠过往商贾,为居民旅行之害,官府无力禁

  • 元史译文证补

    三十卷(内十卷有目无文)。清洪钧(1839-1893)撰。钧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人。同治进士,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出使时见俄国人贝勒津所译波斯人拉施特《史集》、伊朗人志费尼

  • 商文毅疏稿略

    一卷。商辂撰。商辂(1414-1486),明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正统(1436-1449)中殿试第一,授修撰。郕王监国,入参机务。景泰朝官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英宋复辟后被黜为民。成化(1465

  • 画说

    ① 一卷。明莫士龙撰。莫士龙字云卿,后更字廷韩。华亭(今上海松江县西)人。万历年间以贡入国学。书中论画以李成为北宗,以王维为南宗。又认为有轮廓无皴法谓之无笔,有皴法无轻重、向背、明晦谓之无墨。此论颇合

  • 三国志平话

    上中下三卷。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争雄故事。卷上记汉灵帝时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乘时而出,止于斩吕布。卷中记刘备受封豫州牧,止于赤壁之战。卷下记刘

  • 影宋绍熙本穀梁传

    十二卷。晋范宁撰。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传至两宋之时,逐渐稀少,除注疏本外,单刻本不多见。此本原为宋绍熙年间(1190-1194)余仁仲万卷堂刻本,有很高的价值。其书共分十二卷,按春秋十二公,每公为一

  • 余清斋帖

    二十四卷。明吴廷(生卒年不详)辑。吴廷(即吴廷羽),字左干,安徽休宁人。吴廷羽善画佛像。其子吴用卿喜收法书名画,吴廷羽便据之编辑《余清斋帖》。该帖正帖十六卷,续帖八卷,其中所收书迹多经董香光和杨明时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