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是我国历史上最大一部官修丛书。乾隆年间,清王朝政治经济正臻全盛时期,学术研究也因朴学的兴盛而呈繁荣景象。大批学者遵循汉儒训诂方法研治古籍,深感有将古今著作汇为总集以便检阅之需要。而清高宗弘历又为了加强文化统治,欲寓禁于征以便因势利导,于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敕令设馆编修《四库全书》。于《四库全书》馆任职者360人,正总裁官有永瑢(高宗第六子)、永璇(高宗第八子)、永理(高宗第十一子)、刘统勋、刘纶、舒赫德、阿桂、于敏中等十六人,副总裁有梁国治、曹秀先、刘墉、金简等十人,总阅官有德保、周煌、庄存与等十五人,总纂官有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三人,总校官陆费墀一人,翰林院提调官有梦吉、祝德麟等二十二人,武英殿提调官有彭绍观等七人,总目协勘官有汪如藻等七人,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有刘校之,王尔烈、俞大猷、邵晋涵、戴震等三十九人,校办各省送到书纂修官有邹奕孝、姚鼐、翁方纲、朱筠等六人,以及黄签考证官二人、天文算学纂修官兼分校官三人,缮书处总校官四人,缮书处分校官一百七十九人,篆隶分校官王念孙、谢登隽二人,绘图分校官门应兆一人,督催官三人,翰林院收掌官二十人,缮书处收掌官三人,武英殿收掌官十四人,监造官三人。其中有许多人为当时之著名学者。《四库全书》选书来源主要有三,其一为内府藏本,明清以来内廷藏书甚多,且多佳本。其二从明《永乐大典》中录出,《永乐大典》收古书八千余种,但只有正副二部写本,正本已于明末毁佚,副本也于八国联军入侵时焚毁劫掠,所以《永乐大典》之书靠《四库全书》保存了一部分。其三为各省采进本及藏书家私人进献本,此类书占比重颇大,清政府并于征书过程中大量抽查、禁毁所谓有碍正统之著作,并曾兴起文字大狱多起。《四库全书》经近十年之群力经营,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始告完成。之后,又动员三千八百余人先后誊写七部,分藏于文渊阁(北京)、文溯阁(盛京)、文源阁(北京)、文津阁(承德)、文宗阁(镇江)、文汇阁(扬州)、文澜阁(杭州)。后来文汇阁、文宗阁藏稿毁于战火,文源阁藏稿也被英法侵略军焚毁,文澜阁也多散失,又经补钞得全。因《四库全书》卷帙浩繁,在清代除抽印部分著作为《武英殿聚珍丛书》外,一直未曾全部印行。民国二十三年(1934)商务印书馆又选印二百三十二种,名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其后台湾商务印书馆又续刊第二至十二集。1983-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才将运至台湾的七阁中最佳本文渊阁本全部影印,此部丛书才得公之于世。该书之优点:第一、该书是我国历史上收辑古代著作最多的大丛书,中国古代典籍赖此得以保存流传,内容包括学术文化各种门类,凡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以及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业、医药等无所不包。第二、该书在古籍整理方面,贡献颇大,所选著作不仅精选善本,且大都加以校勘,校勘者又多系专家,无论从版本还是从内容方面都作了大量订证补漏工作。附于全书之末的王太岳汇辑《四书全书考证》一百卷,是极好的证明。第三,该书在目录学方面可谓达四部之顶峰。全书按经史子集传统四部分类法编排,故称之“四库”。但在具体分类上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四部下又分四十四类,其中十五类又细分六十六属,各部各类各属分别以重要典籍为中心,收列有关著作,如经部环绕十三经,辅以解经、考订、辨伪、名物等有关经学著作;史部以二十四史为主干,旁及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之属,以及与史学有关的地理、职官、政书、史评之类著作。子部集部,也大体相似。第四,每种书前都附有对该书作者、内容版本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和考证,相当于书目解题及评价,后来纪昀汇辑成册(为求文体一致,转录时有增损润色),即是解题目录书《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提要对初读者有辨章学术指示深入研究之门径的作用。全书最大缺点有二,一是凡触清朝忌讳之著作,均遭禁毁抽改,不仅使许多重要著作亡佚,甚至收入著作也面目改变,非复原貌。另一是主持编修者囿于所谓正统思想,在学术上又坚持门户之见,诋毁进步或不同思想著作,轻视生产技术,蔑视小说戏曲等,遂使传统文化中一些重要方面的著作未被收录。例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许多著作多遭排斥,儒学中尊程朱而否定其他学派等,也有失公允。此外,《四库全书》也同其他书籍尤其是官修书一样,也存在其他方面的缺点错误。尽管如此,其整理和保存大量历史文献、典籍之功是不可抹杀的。《四库全书》除著录部分外,也另有只存书名之著作六千余种,九万余卷,此部分也可参见《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书介绍。另外,该书所收书籍种类、卷数,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七阁所存稿及后来的剩余几阁种,甚至《四库全书总目》记录数目,都不尽相同。文渊阁本今存36375册,连同《总目提要》(殿本)128册,《四库全书考证》72册,分架图8册,共计36583册,是现存诸阁本册数最多、保存较完好的一部。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时又逐本逐卷清查,对缺卷、缺页、误号及字迹模糊1320处均加注说明,部分缺页等又加以补正,可以说是该书最好底本。有1983年-1986年台湾省商务印书馆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刊行的缩印本。

猜你喜欢

  • 文选楼藏书记

    六卷,清阮元撰。此目多收江南传钞本,每卷分类排列,记书名、卷数、版本,略述内容,卷末集部多缺此项。有民国间传钞本。

  • 孝经集证

    十卷。清桂文灿(详见《孝经集解》)编纂。是书采集《易》、《书》、《诗》、《周礼》、《仪礼》、《大戴记》、《小戴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论语》、《孟子》、《国语》、《荀子》、《吕览》、《新语

  • 廿二史考异

    一百卷,清钱大昕撰。钱大昕(1728-1804),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字晓征、及之,号辛楣、竹汀,晚号潜研老人。乾隆进士,由编修累官至少詹事,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年)丁忧后病不复出。历

  • 周政三图

    三卷。吴之英(1857-1918)撰。吴之英字伯禘,号西蒙愚者,四川名山人。早年在四川尊经书院就读,1887年后曾任通材书院都讲,后任蜀学会主讲,与同志创办《蜀学报》为主笔,宣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

  • 易参

    五卷。明钱彭曾撰。彭曾号觉龛,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此书用注疏本,没有载经文,只标明每节题目。首为图说,方圆黑白均是易外枝节,但从宋代以来,犹有所受。又旁及历法、推步、奇门、九宫、干支、纳音,虽不得

  • 理董许书

    十卷。清龚橙撰。龚橙的生平著述,见《六典》。是书之作与《六典》同,意在改正许书。谓周官保氏教国子之六书,“一曰文,《虞书》谓之象。叔重称包羲氏之王天下,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 菇中随笔

    三卷。明末清初顾炎武(见《日知录》)撰。炎武一生好学,遇有学术治道,皆“细书札记,述往俟来”。《菇中随笔》系其读书心得,随时提笔记载而成,何焯题序称“其用意岂止博闻强记,蕲胜于不说学者哉”。文中多琐碎

  • 孝经章句

    ① 一卷。清任启运(1670一1744)撰。任启运,详见《周易洗心》条。该书遵用朱熹《孝经刊误》本,而于传第十章增加“君子无不敬也”等一百一十二字。其文与《礼记》小有不同,而今本《孝经》皆无。启运自序

  • 秦并六国平话

    上中下三卷。别题《秦始皇传》。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至二世亡秦的历史故事。开头入话部分略述历代兴亡,从上古唐、虞、三代说起,次及春秋、战国,然后说到秦,又略述秦

  • 御批在代通鉴辑览

    即《御批通鉴辑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