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六典

唐六典

三十卷,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开元十年(722),中书舍人陆坚奉诏撰修《六典》,唐玄宗手写白麻纸六条,为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令以类相从,由丽正修书院总其事。开元十三年,丽正院改名集贤院,中书令张说充学士,领院事。徐坚受命主持撰修,而“历年未有所适”,不知从何处入手,玄宗又命韦述等参预撰修。十七年,萧嵩代张说为中书令知院事,韦述等则取玄宗所定“六典”之名,按照《周礼》六官所职进行编写,即所谓“摹周六官领其属,事归于职,规制遂定。”(《新唐书·韦述传》)经五年,至二十二年中书令张九龄知院事,撰修接近完成。二十四年李林甫代张九龄为中书令知院事时,撰修当已完成,故北宋时曾巩曾见到一个不全的传本,称“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中书令修国史上柱国始兴县开国子臣张(九龄)等奉敕撰”(《元丰类稿》卷三十四)。李林甫又命学士在“以令、式入六司,像《周礼》六官之制”的基础上,再以“其沿革并入注”,二十六年定稿,二十七年(739)上奏玄宗。因此,通行本都题名“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该书前后经历十三年,四易总纂官(张说、萧嵩、张九龄、李林甫),参预撰修者可知考知十三人(徐坚、毋、余钦、咸廙业、孙季良、韦述、刘郑兰、萧晟、卢若虚、陆善经、苑咸、贺知章、赵冬曦)。关于该书成书时间的记载,由于对上述成书过程未作详细区分,因而出现不一致之处。如《大唐新语》、《集贤记注》、《新唐书·艺文志》和《玉海》都作开元二十六年,《唐会要》则笼统地记为“二十七年中书令张九龄等撰《唐六典》三十卷成,上之”。《大唐新语》等四家记载,是指该书正文、注文最后完成的时间。《唐会要》的记载,是全书的上奏时间,却又忽略了二十四年前中书令张九龄主持撰修正文,与二十四年后中书令李林甫主持撰修注文的区分。全书的编排结构是:卷一,三师、三公、尚书都省。卷二,尚书吏部。卷三,尚书户部。卷四,尚书礼部。卷五,尚书兵部。卷六,尚书刑部。卷七,尚书工部。卷八,门下省。卷九,中书省。卷十,秘书省。卷十二,殿中省。卷十二,内官、宫官、内侍省。卷十三,御史台。卷十四,太常寺。卷十五,光禄寺。卷十六,卫尉寺、宗正寺。卷十七,太仆寺。卷十八,大理寺、鸿胪寺。卷十九,司农寺。卷二十,大府寺。卷二十一,国子监。卷二十二,少府监、北都军器监。卷二十三,将作监、都水监。卷二十四,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卷二十五,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羽林军、诸卫折冲都尉府。卷二十六,太子三师、太子三少、太子宾客、太子詹事府、太子司直、太子左春坊、太子右春坊、太子内坊、太子内官。卷二十七,太子家令寺、太子率更寺、太子仆寺。卷二十八,太子左右卫率府、太子左右司御率府、太子左右清道率府、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卷二十九,亲王府、亲王国、公主邑司。卷三十,京兆河南太原三府官吏、大都督中都督下都督府官吏、上州中州下州官吏、京县畿县天下诸县官吏、大都护上都护府官吏、镇戍岳渎关津官吏。就这一编排结构的表象而言,其正文可谓一部反映唐代职官制度的著述。但其“以令、式分入六司”,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又不可与通常的史志——职官志(或《百官志》)同日而语。其正文间或列入一些古代有之而唐代不常置的官吏,以及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官名、员品、职掌有所改易者,多在注文中有所交代,如卷一历述三师、三公、尚书都省,出注曰:“自太师以下,皆古宰相之职,今不常置,故备叙之。”又如卷二叙考功员外郎“掌天下贡举之职”,出注云:“开元二十四年,敕以为权轻,专令礼部侍郎一人掌贡举。然以旧职故,复叙于此云。”显然,该书所载,基本上与成书前后唐代所行用之制相吻合。注文所叙沿革,自秦、汉以下颇详,所涉范围亦广,土地制度、赋税土贡、都城规制、宫殿建筑,以及礼乐仪制、文化教育,乃至官营手工业的分化、宗教事务等等,都有记述。鉴于该书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便又引出是否行用的问题,历来争论颇多。开元二十五年,经全面修行的律、令、格、式颁行天下。该书于二十六年完成,二十七年上奏,如韦述《集贤记注》所说,“至今在书院,亦不行用”。所谓“不行用”,是指没有颁行天下。作为国家政权机构的构成、编制、权限等的规定,只需宰相、吏部掌握,不同于律、令、格、式必须经各级机构贯彻执行,因此只写成定本,不必颁布天下。虽未颁布,它还是发挥了行政法规的作用。《大唐新语》所言“迄今行之”,即指的是发挥着法律效用。宪宗时裴洎、白居易,文宗时冯定等的奏疏,都有“请准《六典》”、“谨按《六典》”、“据《六典》”等语,足以表明该书的行政法规效用是无需怀疑的。其书历时十七年、四易总纂官,文稿出于众人之手,自不免矛盾、错误、重复和漏略。该书现存最早刻本为南宋绍兴四年温州州学所刻,残存十五卷,中华书局1984年依原大影印。明正德二年刊本,除个别缺页外,相当完整。传入日本者,有近卫本、广池本,以正德本为底本,参校群籍,详加考订。中华书局1992年据以上诸本,出版有校点本,为迄今一完本。

猜你喜欢

  • 历代守令传

    二十四卷。明魏显国撰。显国情况见《历代相臣传》条。该书主要记载历代著名官吏生平事迹,分两类,前21卷为历供循吏,录自宓不齐、仲由至刘秉直。后3卷为历代酷吏,录自郅都至敬羽。书中材料大多全录史传原文,偶

  • 尔雅注疏

    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东闻喜县)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惠怀之际避难江南,元帝时官尚书郎,后王敦任为记室参军,为敦所杀,敦祸平,追赠弘农太守。《晋书·

  • 经苑

    二百一十八卷。清钱仪吉编。仪吉字蔼人,号衍石,一号心壶,浙江嘉兴人,嘉庆十三年二甲进士,官至给事中,尝主讲河南大梁书院。此书即其在书院时编刊的。首有吉仪序,大意是补通志堂所未收。原编四十四种,刊成的有

  • 刊误

    二卷。唐李涪(生卒年不详)撰。关于李涪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略。陆游《渭南集》有该书跋语,云:“王行瑜作乱,宗正卿李涪盛陈其忠必悔过,及行瑜传首京师,涪亦放死岭南”。《刊误》原书五十篇,今止存四十九篇

  • 华延年室题跋

    三卷。清傅以礼撰。傅以礼,生卒不详,原籍河北大兴,后寄居浙江山阴(今绍兴),为清末著名的文献学家。作者对明亡后的南明政权极为重视,曾拟编纂一部《明史续编》,而此目收录明末清初典籍为数甚多。有清宣统中大

  • 训纂堂丛书

    六种,十六卷。清杨调元编。杨调元,贵筑(今贵州贵阳市)人,生平事迹不详。丛书所收著作,都是久已不传的珍本。如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十卷,在《隋书·经籍志》上有记载,原书自唐以后已亡,清宋翔凤加以搜采,校

  • 吴越游稿

    一卷。明沈明臣(1518-?)、沈一贯(1513-1615)、余寅(1519-1595)唱和诗集。沈明臣,字嘉则。鄞县(浙江宁波)人。沈一贯,字肩吾,号龙江。鄞县(浙江宁波)人。隆庆二年(1568)进

  • 礼论钞略

    一卷。南朝齐荀万秋(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荀万秋,字元宝,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宋孝武初为晋陵太守,入齐,官御史中丞。附见《南史·荀伯子传》。《隋书·经籍志》《礼论要钞》十卷,下云“梁有齐御

  • 玩梅亭诗集

    二卷。明柴惟道(约1624年前后在世)撰。柴惟道,字允中,号白岩山人,浙江严州(今建德等地)人。生卒年不详。是集前有原序,序自称山人以才不遇,而所抱有以自乐。游公卿间,泊然无所求,乃称其高。四库编者认

  • 逊斋易义通考

    六卷。清纪汝伦撰。汝伦字虞嬛,河北河间人,乾隆年间举人,官至满城教谕。由作者之朱书小识可知此书之成仅用时九个月。全书内容,大体是节抄朱彝尊的《经义考》,只有易类编次体例与《经义考》不同,将《经义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