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吉林通志

吉林通志

一百二十卷。清长顺、讷钦修,李桂林、顾云纂。长顺,(1839-1904),初名常顺,字鹤汀,一作和亭满洲正蓝旗人,郭博罗氏。早年出身蓝翎侍卫,以镇压回民起义有功,擢头等侍卫加副都统衔。同治十年(1871)署乌里雅苏台将军,后调任巴里坤领队大臣、哈密帮办大臣等。中日甲午战军爆发后,以吉林将军身份奉命节制奉天各军,并率所部五千至辽阳地区防守。二十六年俄军入侵吉林,他派员至哈尔滨乞和,俄军占领吉林省城后,他成为俄军控制下的傀儡,后卒。讷钦,吉林分巡道。李桂林字子丹,临榆人,翰林院侍讲衔修编。顾云,廪贡生出身,总办提调。光绪十七年(1891),长顺奏请编修专志,二十三年(1897)三月开局修志,聘李桂林、顾云总其事。广征博采,历时二年多而告竣。《吉林通志》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全书一百二十卷,分为:卷一至卷五圣训志;卷六天章志;卷七至卷九大事志;卷十至卷十二沿革志;卷十三至卷二十七舆地志,包括天度、疆域、山、水道表、水道、城池、廨署、坛庙附祠祀、风俗;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五食货志,包括户口、田赋、屯垦、蠲缓、物产、土贡;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三经制志,包括礼仪、禄饷、仓储、钱法、矿厂、商务、征权;卷四十四至卷四十九学校志,包括祀典、学宫、学署、学额、选举、书院;卷五十至卷五十七武备志,包括兵制一兵制二驻防、兵制三练军、兵制四靖边军、兵制五吉林营练军、分界、船舰、驿站;卷五十八至卷七十一职官志,包括国朝、国朝表、裁缺表、宦绩;卷七十二至卷一百一十九人物志,包括唐辽、金、元明、国朝、世职表,忠义、耆旧、寓贤、列女;卷一百二十金石志;卷一百二十一至卷一百二十二志余。表散归各类,图附于后。此志体例完备,门类排列清晰,甚得体要。人物志,援据册籍,旁征金石,补正史传者甚多。舆地、食货、经制、学校、职官等门,内容宏富,考证也很精当。其中记载了明清以来许多珍贵的地方资料,如曹廷杰西伯利调查的记述,特林永宁寺碑的二通碑文等,极有参考价值。此外,该志尚能以简御繁,文简意赅,不愧为吉林省重要方志之一。有民国十九年(1930)重印本。

猜你喜欢

  • 仪礼注疏

    十七卷。西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郑玄、贾公彦生平事迹详见《周礼注疏》。《仪礼》原名《礼》,汉称《士礼》,晋始称《仪礼》,相对于《礼记》称《礼经》。是一部专门记载礼仪条文的著作。关于《仪礼》作者,有两种

  • 红薇翠竹词

    一卷。《仲轩词》一卷。清焦循(1763-1820)撰。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江都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应礼部试不第,即奉母家居,仕进之心日淡,从此潜心学术,筑雕

  • 朗吟阁法帖

    十卷。清世宗雍正(1678-1735)书。清世宗雍正,即爱新觉罗·胤禛,清圣祖第四子,初封雍亲王,康熙末,得隆科多等人的帮助谋得帝位,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雍正即位后用高压手段统治天下,

  • 古文尚书冤词平议

    二卷。清皮锡瑞撰。皮锡瑞在此书“自序”中说:“以阎征君之精核,攻古文犹用宋儒之说,其余郝、梅所批驳多不得要领。伪古文虽当罪而罪之不得当,宜检讨,为之负罪而称冤也。”然而认为毛奇龄的《古文尚书冤词》是为

  • 雨窗集

    残存五篇。话本小说集,明洪楩编刊的话本小说总集《六十家小说》(今刊书名《清平山堂话本》)中首集。残存五篇为:《花灯轿莲女成佛记》、《曹伯明错勘赃记》、《错认尸》、《董永遇仙记》、《戒指儿记》,多是宋元

  • 水村易镜

    一卷。南宋林光世撰。光世字逢圣,莆田人。《馆阁续录》记载他淳祐十一年(1251)因易学被召进宫,在秘书省检校文字。第二年到常州教书,文字职事如旧。宝祐二年(1254),补迪功郎,添差江西提举司干办公事

  • 政学合一集

    无卷数。清许三礼(生卒年不详)撰。许三礼字典三,号酉山,河南安阳入。顺治十八年进士,授浙江海宁知县。海宁地濒海,多盗,许三礼练乡勇,严保甲,擒盗首,益修城壕,筑塘浚河,救灾储粟,教民以务本,立书院。康

  • 丁野鹤先生诗词稿

    八种,二十卷。明末清初丁耀亢(1599-1669)撰。丁耀亢字西生,号野鹤、紫阳道人、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明末诸生,入清后,曾任容城教谕。其著作多为诗词及传奇剧本,另有小说《续金瓶梅》,内容荒诞秽亵

  • 读春秋

    二卷。清赵良(详见《读易经》)撰。良著有《肖岩经说》,该书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作者晚年之作。《读春秋》分上下二卷,大抵就他本人平时读经所得,随笔载记,故书中不载经文,也不尽释《春秋》全经,有所见就分别条

  • 憨山诸言

    一卷。明代释德清撰。德清,为明代四大师之一。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号为憨山。详见《清华击节》辞条。《憨山诸言》是德清自撰的言论集。对为什么参禅、学法;怎样持戒护身,弘教,以及有关佛教问题多有言载。是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