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本尚书孔氏传汇校

古本尚书孔氏传汇校

不分卷。清王国维(1877——1927年)撰。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清秀才出身,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曾任清华研究院教授。王国维学识渊博,对哲学、文学(特别是小说和戏曲)、古史、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对近现代学术研究影响很大。王国维生平著述共有六十二种,主要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自从六朝以后,伪《古文尚书》孔传之通行本,是隶古定本,也就是依古文而改作今隶的本子。康玄宗天宝三年,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尚书》为唐代之通行文字,于是民间就都通行改字本,只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尚书音义》还保留了一些隶古定本的遗迹。然而,到了北宋开宝五年,由于陆德明所解与唐玄宗时所校定的本子有所不同,就令陈鄂删定之,别为今本《音义》,于是隶古定之痕然已荡然无存。所幸在日本和敦煌发现了一些唐代的隶古定真本,由此人们也可以了解到梅赜本《尚书》的一些情况了。但今存隶古定《尚书》真本皆为残卷,又分别收藏于不同的地点,不利于人们进行研究,因此,王国维汇校古本《尚书》,实乃大功一件。王氏此书共收隶古定古写本七种:一、日本古写本《禹贡》残卷,今藏日本东大寺;二、《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残卷,敦煌唐写本,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三、日本古写本《盘庚》、《说命》、《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残卷,日本东大寺藏;四、日本古写本《泰誓》、《牧誓》、《武成》残卷,日本神田氏藏;五、日本古写本《洪范》、《旅獒》、《金縢》、《大诰》、《微子之命》残卷,上虞罗氏藏;六、《顾命》残卷,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唐写本;七、日本古写本《毕命》、《君牙》、《冏命》、《吕刑》残卷,日本东大寺藏。此书为王国维亲手校写,补正了不少日本东大寺本的伪、夺。只是现尚存《洛诰》、《大禹谟》、《泰誓》诸卷古写本今藏英国,王国维校此书未能采用。此外,陆德明《经典释文·尚书音义》真本残卷现今藏于法国巴黎,吉石庵丛书有影印本,亦可以因之考察隶古定的一些情况,这是此书所应完备者。本书为稿本。

猜你喜欢

  • 增广字学举隅

    四卷。清铁珊(生卒年不详)撰。铁珊字绍裴,汉军徐氏,署籍襄平(今辽宁辽阳),官甘肃兰州知府,迁甘凉道,加按察使衔。著作尚有《增修安乐铭》、《良言琐记》、《格言联腋》、《字箴额跋》等书。字皆颜书正体,写

  • 读中论

    一卷。清俞樾撰。是书为读徐干《中论》随笔所记。其“召忽仗师”、“微子介于石不终日”二节,补说精义,虽未属实,可供参考。校正字句,如《谴交》篇,“五比为闾,使之相爱,以岁登其大夫,察其众寡。”俞樾据《周

  • 宁明州志

    二卷,清王炳绅修,黎申产编辑。王炳绅,字云书,云南省宾川县人。光绪八年(1882)任宁明知州。黎申产,号崧山,壮族,广西宁明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庆远府学训导,归故里任宁江书院山长二十年,

  • 丧服经传陈氏注

    一卷。陈铨撰,清马国翰辑。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陈铨不详何人。《隋书·经籍志》也仅题铨名。看其序次在晋孔伦集注下,宋裴松之集注上,陈铨应当是晋宋间人。《唐书·艺文志》与《隋志》都著录一卷,现在已经

  • 道统录

    二卷,《附录》一卷,清张伯行(1652-1725)撰。张伯行,字孝先,号敬斋,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学以辟陆王、尊程朱为基本宗旨,是继陆陇其之后维护朱熹理

  • 求古录礼说

    十五卷。清金鹗撰。金鹗嘉庆时期贡生,生卒年及事迹不详。金鹗才思敏捷,博闻强识,于书无所不读,长考据之学,时人争聘为弟子师,尚书汪廷珍聘至家中,两年后逝世,年仅四十九岁。著此书及《四书正义》。该书各卷内

  • 十三经音义故例

    一卷。清孙葆璜撰。葆璜字仰屾,原名衍庆,字柳君,浙江归安(今吴兴)人。此书总例二十二条,凡例二十五条。“故”是“诂”的意思,由今言而通古义,所以称“十三经音义故”。总例大致分为“字体”和“音义”。字体

  • 湛园题跋

    一卷。清姜宸英撰。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人。70岁举进士,授编修。后因科场案牵连,死于狱中。曾参予纂修《明史》。能诗文,工书法。系清代文学家,有《湛园未定稿》、《苇间诗

  • 太极会通

    六卷。翟衡玑撰。翟衡玑,湖南武冈人。其余不详。此书之说似受道家影响颇深。综观全书之旨,乃“以太极为会归,以图书为大用。而以礼乐为治世之根本。天地之气,不外阴阳,阴阳之发端在礼乐。故治平之术,礼乐为先”

  • 续补兴国州志

    三卷,首一卷,清贺祖蔚修,刘凤纶纂。刘凤纶,参见光绪《兴国州志》条。光绪十五年(1889),州人陈光亨续修州志,刘凤纶曾任分修,旋官湖南,于二十九年(1903)回原籍。州人公议再续州志,搜求旧存,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