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叠雅

叠雅

十三卷。清史梦兰撰。史梦兰(1813-1898)字香崖,号砚农,别号竹素园丁。乐亭(今河北乐亭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选山东朝城知县,因母老不赴。后曾国藩招聘主讲莲池书院、李鸿章招修《畿辅通志》,均辞不就。家富藏书,遂博通群籍,治学以训诂考据为本。尚著《燕说》、《论语翼注骈枝》、《古今谣谚补注》、《古今谣谚拾遗》、《舆地韵编》、《异号类编》、《止园笔谈》等。《叠雅》专辑重言叠字,故名“叠雅”。重言叠字,前人不甚重视,《尔雅》、《广雅》仅各辑录七十多条;明杨慎著《古音复字》五卷,是书虽专辑复字,但错误较多,流传亦不广;方以智《通雅》辑录二百多条,方氏意在申明通转,于重言词并未详加训释。至史氏方始重视重言的作用,他在《自序》中说“形容之妙,每用重言;名物之称,尤多复字。”《叠雅》一书遂专门搜辑经史子集和诸家注疏中的叠字,“凡诸雅所已载者,旁搜以参其异同,诸雅所未载者,博采以考其源委”(《中国训诂学史》),成为训诂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专释重言叠字的专著。是书仿《尔雅》体例,但不标明门类,略依类记之。字异而义同者,汇为一条;字同而义异者,则分属各条;同一重言叠字的异体字或假借字,用双行小字,注于该词目之下。一条之中类聚若干同义之叠字,然后总释其义,如第一条“岩岩”、“峨峨”、“隗隗”、“渐渐”等五十七个叠字词,然后释以“高也”。是书对所辑录之词,不仅训释其意义,且博引群书,详加疏证,遂使其所确定的义诂令人信从,做到了信而有征,而且亦为学者理解其义诂提供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凡所征引,均按经史子集顺序排列,详注书名、篇名,有些还注明作者及其时代。这些特点不仅说明作者治学严谨,而且方法亦较前此诸雅改进多矣。其例如卷一:“枚枚、绵绵、緻緻、沐沐,密也。《诗·鲁颂》:‘实实枚枚。’毛传:‘枚枚,砻密也。’又《周颂》:‘绵绵其麃。’《尔雅·释训》疏:‘孙炎曰:绵绵,言详密也。’魏曹植《洛神赋》:‘思绵绵而增慕。’《文选》李善注:‘绵绵,密意也。’唐韩偓《屐子》诗:‘六寸圆肤光緻緻。’《说文》:‘緻,密也。’梁简文《南郊颂》:‘故以熊熊灼灼,炫两明而仰七曜;纷纷沐沐,承五烟而带三灵。’《太玄经》:“密雨溟沐。’注:‘溟沐,细密之雨也。’案:沐沐,亦细密意。”《叠雅》共四百六十条,每条有多至七十六个叠字词的,是书可谓集叠字大成之作。书后附《双名录》一篇,搜录叠字之人名。书初刻于同治三年(1864年),通行者为《止园丛书》本。

猜你喜欢

  • 续说郛

    四十六卷。明陶珽(生卒年不详)撰。陶珽,姚安(今属云南)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陶珽鉴于陶宗仪《说郛》所收之书止于元代,遂杂钞明人说部五百二十七种以续之,但其中仍有宋、元人之著作,如卷二宋苏

  • 读礼丛钞十六种

    十六卷。清李辅耀编。李辅耀,生卒年不详,字幼梅,湖南湘阴人,同治庚午(1870年)优贡,光绪丙子副贡,官浙江候补道。事母至孝,当他的母亲徐氏去世守丧时,哀痛倍至,而动辄以古礼行事。将母亲灵柩安葬在长沙

  • 连平州志

    十卷。清卢廷俊修,颜希圣、何深纂。卢廷俊,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八年(1730)任知州。旧志,首任知州弁应受创修。卢廷俊莅任,朝廷特颁谕旨纂修通志,分令郡县成书以献,与乡绅共订,请贤达综辑考核,历两月于雍

  • 古学考

    不分卷。廖平撰。《古学考》是作者将十四年所成的《辟刘编》改订而成的。卷首有廖平的《自记》。《自记》曰:“丙戌刊《今古学考》,求正师友。当时谨守汉法,中分二派。八年以来,历经通人指摘,不能自坚前说,谨次

  • 千家姓文

    一卷。清崔冕(生卒年不详)撰。崔冕字贡收,巢县(今安徽省安庆)人。本书以乡塾所传百家姓为底本。原本语无文义。作者翻阅大量史传,得复姓三十四,单姓九百七十二,共计一千零六姓。作者联属其文,较原书为雅驯,

  • 石头记

    见《红楼梦》。

  • 移芝室古文

    十三卷。清杨彝珍(1807-?)撰。杨彝珍字湘涵,一字性农。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县)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官兵部主事。彝珍文集若干卷,语高而旨深,词句刻深。因旧刻漫患讹舛,琪光等儿、孙、曾孙

  • 武成

    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丁未,祀于周

  • 顾子义训

    一卷。晋顾夷撰,其生卒年不详。清马国翰辑。顾夷字里未详,为扬州主簿。旋退居穷处,为隐逸之士。侯康《三国艺文志补》,不能辨顾子《新言》与顾子《义训》为二书。考《隋书·经籍志》顾子《新语》十二卷。吴太常顾

  • 孝经汇纂

    不分卷。清孙念劬编纂。孙念劬字述甫,江苏昆陵(今昆山)人。是书首有自序,其次为凡例,再次引用书目。全书分为卷首、正编、附录三部分。卷首为孝经源流,孝经标旨,历代表章;正编为孝经注说,经注补遗,孔子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