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受菩萨戒仪

受菩萨戒仪

一卷。陈代释慧思(515-577)撰。慧思,俗姓李,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少年“以弘恕慈育知名,闾里称言”。因屡次梦见梵僧劝他超群脱俗,乃于十五岁奉佛出家。他时不废日,刻意苦学,诵《法华》等经三十余卷,数年间总览达千遍之多。又因学习《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曾投当时著名的禅师慧文受业,学思并进,白天随众僧事,夜间专心修习,结合《法华经》意,悟得法华三昧。将其所悟,请教于鉴、最诸禅师,得到他们的赞许,声誉远播。他在兖州讲禅法,在开岳寺、观邑寺讲说《大品般若经》,在栖玄寺讲《大品般若》。慧思学法弘道,勤于笔耕,著有《立誓愿文》、《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随自意三昧》一卷、《法华安乐行义》一卷,《大乘止观法门》二卷。《止观》一书颇受宋明以来台宗学者的重视。慧思中心思想虽属于《般若》,但更推崇《法华》。弟子名徒很多,最著名的有智,新罗人玄光、大善、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人。《受菩萨戒仪》咸宗《梵冈经》。《梵冈经》上下两卷,唐代《开元录》以后写本题“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品第十”,北宋初刻本和高丽复刻本藏经依此,并在“品”字上加一“戒”字”,汉文大藏经把它编入大乘律部。通常诵习,用下卷说菩萨戒相部分,称为《梵网菩萨戒本》或《梵网菩萨戒经》。《梵网经》为大乘律宗佛经,汉地受戒律皆依《梵网经》。该经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全经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上卷说释迦牟尼佛问卢舍那佛,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及所得果是何等相。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初说坚信忍中舍心、戒心、忍心、进心、定心、慧心、愿心、护心、喜心、顶心等十种发趣心向果;次说坚忍中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施心、好语心、益心、同心、定心、慧心等十种长养心向果;再说坚修忍中信心、念心、回向心、达心、直心、不退心、大乘心、无相心、慧心、不坏心等十种金刚心向果;最后说坚圣忍中体性平等地、善慧地、光明地、尔焰地、慧照地、华光地、满足地、佛吼地、华严地、入佛界地十种地向果。下卷讲叙释迦牟尼受教巳,示现降生、出家、成道、十处说法,并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门亦复如是,是为经题取为梵网之义。次于菩提树下,复述卢舍那佛初发心时常所诵的一切佛大乘戒——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及四十八轻戒相。十波罗提木叉即菩萨十重戒。依次为: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酤酒戒,六、说四众过戒,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财法戒,九、瞋不受悔戒,十、毁谤三宝戒。四十八轻戒依经文逐段解释分为五聚。从第一至第十戒为一聚,即:一、不敬师友戒,二、饮酒戒,三、食肉戒,四、食五辛戒,五、不教悔罪戒,六、不供养请法戒,七、懈怠不听法戒,八、背大向小外戒,九、不瞻病苦戒,十、畜诸杀具戒;次从第十一至第二十戒为一聚,即:十一、通使入军戒,十二、贩卖人畜棺木戒;十三、无根谤他戒,十四、放火损烧戒,十五、僻教小外戒,十六、为利倒说戒,十七、恃势乞求戒,十八、无解作师戒,十九、两舌谤贤戒,二十一、不行放救戒。从第二十一至第三十戒为一聚,即:二十一、瞋打报仇戒,二十二、骄慢不请法戒,二十三、轻慢新学戒,二十四、弃正从邪戒,二十五、不善和众戒,二十六、独受利养戒,二十七、受别请戒,二十八、故别请僧戒,二十九、邪命自话戒,三十、违禁行非戒。从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九戒为一聚,即:三十一、不行救赎戒,三十二、畜作非法戒,三十三、观听作恶戒,三十四、暂念小外戒,三十五、不发大愿戒,三十六、不发誓自要戒,三十七、犯难游行戒,三十八、坐无次第戒,三十九、不劝修福慧戒。从第四十至第十四八为一聚,即:四十、拣择受戒戒,四十一、为利作师戒,四十二、非处说戒戒,四十三、毁戒受施戒,四十四、不敬经律戒,四十五、不化众生戒,四十六、说法乖仪戒,四十七、非法立制戒,四十八、自坏内法戒。经末以“明人忍慧强”十四颂说持此法获五利,劝说流通作结。为《梵网经》作疏的人很多,《受菩萨戒仪》仅是其中之一。该戒仪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顾。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尤以观五法、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断邪见邪业因缘、明戒利益、生起欢喜最为传授戒法之妙,其周密完备历来受到重视。现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麟原文集

    二十四卷。元王礼(1314-1389)撰。礼字子尚,又字子让。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为广东元帅府照磨。入明不仕。聘为考官,亦不就。礼工于文章,著述甚富。曾选辑同时代人诗编为《天地间集》。已散佚。此

  • 中庸本解

    二卷。清杨亶骅(详见《古本大学辑解》撰。是书首有自序,序后又有提要。言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每段提掇人字,都以阐明“道不远人”之旨。书中也参用朱注及诸

  • 亘史抄

    明潘之恒(生卒年不详)撰。本书在《明史·艺文志》中记载为九十一卷。书前有顾起元序云:内纪内篇以内之,而忠孝节义、懿行名言之要举。外纪外篇以外之,而豪杰奇伟、技术艳异、山川名胜之事彰。杂纪杂篇以杂之,而

  • 七国春秋平话后集

    上中下三卷。全名为《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一般都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之底本。讲史话本小说,叙述乐毅伐齐事。书题“后集”,必应有“前集”。此《后集》开头入话略述前事云

  • 四书讲义

    四卷。清安维峻撰。维峻字晓峰,陕西秦安(今陕西秦安)人。官至给事中。是书随意就一章或数章为说,不依书的次第,其说纵横泛滥,博而能切,其中有说四书而兼正他经者,如陈成子弑其君章。维峻谓圣人因旧史以作《春

  • 医林大观书目

    不分卷。清改师立(生卒年不详)撰。改师立,字莲洲,宛平(今属北京市)人。监生,供职于太医院,曾参与纂辑《医宗金鉴》。在此书自序中作者称,乾隆四年时开馆编修医书,汇集了官府所藏秘籍及购自书肆的医书几千卷

  • 汝帖

    十二卷。宋王寀(生卒年不详)辑。王案,字辅道,敷阳(今江西德安)人。此帖成于宋大观三年(1110),卷前有《目录》一卷,卷后有作者自跋。其正文共十二卷,第一卷收夏、商、周三代金石文字;第二卷为秦、汉以

  • 周易去疑

    十一卷。明舒宏谔撰。宏谔字士一,安徽旌德人。老于授徒。故抄撮讲章,整理成书,以便用于授课。其举列有五,曰演脉、曰阐旨、曰互参、曰摹象、曰注字。初梓于池氏。后来版本毁于火,蒋时机又重新制作刊本,对体例加

  • 皇明通纪辑要

    二十四卷。明陈建(详见《皇明从信录》)辑。孙镔原订,清马允晋增订。陈氏尝撰《皇明通纪》,记洪武、永乐至正德、嘉靖、隆庆朝事。万历至天启朝则由马氏根据诸家之书,正以实录以续之。该书于辽事记载颇详,这与清

  • 续韦斋易义虚裁

    八卷。明涂宗浚撰。宗浚字镜原,江西南昌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谥恭襄。该书用注疏本,汇集前儒诸说以作解,大致依傍程、朱二家,间或也有所纠正。如《坤》卦六五一爻,驳程子女娲、武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