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匡谬正俗

匡谬正俗

八卷。唐颜师古撰。颜师古(581-645)名籀,字师古,一作思古,以字行;一说字籀。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颜之推孙。隋仁寿中荐授安养尉,不久弃归长安,以教授为业。高祖入关(618年)授朝散大夫,拜敦煌公府文学,累迁中书舍人,专典机密。太宗即位(626年)拜中书侍郎,封琅玡县男,官至弘文馆学士,卒谥戴。传其家学,精文字训诂,曾受诏考订秘书,刊正古籍奇字,大显于时;注《汉书》、《急就章》;尚著《字样》一卷,颜元孙本之著《干禄字书》。据是书卷首扬庭表称:是书永徽二年(651年)师古子符玺郎扬庭表上于朝,称稿草才半,部帙未终,盖师古所成为未竟之本。扬庭表又云:敬奉遗文,谨遵先范,分为八卷,勒成一部,则今本乃扬庭所编。宋人诸家书目多作《刊谬正俗》,或作《纠谬正俗》,盖避太祖之讳。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作《列谬正俗》,则刻本偶误也。前四卷,凡五十五条,皆论诸经训诂音释;后四卷,凡一百二十七条,皆论诸书字义字音及俗语中的谬误。是书考据殊为严谨精密,向为训诂学家所推崇。《四库总目提要》云:“古人考辨小学之书,今皆失传,自颜之推《家训音证篇》外,实莫古于是书。其邱、区、禹、宇之论,韩愈《讳辨》引之,知唐人已绝重之矣;戒山堂《读史漫笔》解都、鄙二字,诧为独解,不知为此书所已驳;毛奇龄引《书序》俘厥宝玉解春秋卫俘,诧为特见,不知为此书所已引;洵后人证据,终不及古人有根柢也。”《郑堂读书记补逸》云:“所引诸书及前人训诂,多今世所不传;辨证亦多确核,故为从来所推重。”《四库总目提要》指出其谬误云:“惟拘于习俗,不能知音有古今,其注《汉书》,动以合声为言,遂与沈重之音《毛诗》同,开后来叶音之说。故此书谓‘葬’音臧,‘谊’‘议’音宜,‘反’音扶万反,‘歌’音古贺反,‘彝’音上声,‘怒’有上去二声,‘寿’有授受二音,‘县’有平去二声,‘迥’音户蓥反,皆误以今韵读古音。谓‘穰’音而成反,‘上’音盛,又音市郢反,‘先’音西,‘逢’音如字,不读庞,皆误以古音读今韵,均未免千虑之一失。”是书有《雅雨堂丛书》本、《艺海珠尘》本、崇文书局本、《小学汇函》本等。

猜你喜欢

  • 字学元元

    十卷。明袁子让撰。袁氏字仔肩,号七十一峰主人,彬州(今湖南彬县)人。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精等韵之学,另著《香海棠集》。《字学元元》刊于万历三十一年

  • 古文辑略

    清曹本荣(详见《奏议稽询》)编。此集为古文选集。集中所收篇章均按体分类,每体之前又都附有文体明辨一条。然因收文颇广,故下列所分子目,冗琐特甚,舛误之处尤多。有的文类选篇又太少。且对所载之文颇多删削,尤

  • 费文宪集选要

    七卷。明费宏(1468-1535)撰。费宏,字子充,号鹅湖,铅山(今江西铅山县)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第一,授修撰。正德中累迁户部尚书。嘉靖初加少保,入为宰辅。宏乃一代名相,持重识大体,深

  • 九经辨字渎蒙

    十二卷。清沈炳震(生卒年月不详)撰。炳震字寅驭,号东甫,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岁贡生,乾隆初,举博学鸿词科不遇。专攻古学,考订博辨,一生著述颇丰,除此书外,尚有《新旧唐书合抄》、《廿一史四谱》、《唐诗

  • 艺香词抄

    四卷。清吴绮(1619-1694)撰。吴绮字园次,号听翁、绮园,江南江都(今属江苏)人。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康熙五年(1666),授湖州府知府。

  • 白沙集

    九卷。明陈献章(1428-1500)撰。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今属广东)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受学于吴与弼。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曾应召,授翰林院检讨而归,自后屡荐不起。一生唯重心性之学,主静

  • 二半山房吟草

    一卷。清李鸿仪(生卒年不详)撰。李鸿仪号逵羽,番禺(今广东番禺人)。出身布衣,工五言诗。本卷辑其诗十四首,附二《半山房诗钞摘句》十八言。有清同治二年(1863)序刊《柳堂师友诗录》丛书本。

  • 周礼说

    五卷。宋黄度(1138-1200)撰。黄度另有《尚书说》七卷,已著录。此书久无传本,清道光中,拔贡陈金鉴据宋王与之《周礼订义》、陈友仁《周礼集说》,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王志长《周礼注疏删异》及清

  • 孝经义疏

    一卷。梁武帝(464-549)撰。清马国翰编辑。梁武帝即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南朝梁开国主。武帝博学能文,骑射、乐律、书法、围棋皆极精妙。即位后,大修文教,笃奉佛教,著述明

  • 重编五经图

    清卢云英编。云英生卒年字号及事迹均不详,庐江(今属安徽省)人。明江西布政司参政卢谦曾孙。以谦在永丰所刻《五经图》原本散乱,重新校订增补而成此书。在凡例中称共改正五百余处。以此书与杨甲本对校,杨本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