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艺论

六艺论

①一卷。汉郑玄(见《周易注》)撰。清孔广林(生卒年月待考)辑。广林字丛伯,山东曲阜人,清代经学家,孔继汾之子,孔广森(1752-1786)之弟,孔子六十八代孙。著作有《尚书大传注》四卷。《周官臆测》六卷。《叙录》一卷,《仪礼臆测》十七卷,《仪礼士冠礼笺》一卷,《明堂亿》一卷,《禘祫觿解篇》一卷,《孔丛伯遗书八种》。孔辑凡《总论》三条,《易》十三条,《书》三条,《诗》八条。《礼》十条,《春秋》五条,《孝经》一条。《易论》中引“大昊帝包牺氏”、“宓牺氏为网罟”、“炎帝神农氏”、“神农氏木为耒耜”、“轩辕皇姓公孙”、“黄帝佐官有七人”、轩皇有景云之瑞”七条,俱见《辨正论·三教治道篇注》,不似郑玄《六艺论》原文,其他辑本俱无。《春秋论》《孝经论》应都有“玄又为之注”一语。孔本缺。余同其他辑本。版本有乾隆间《通德遗书所见录》本,又有清抄本。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李盛铎木犀轩所藏孔广林辑《郑学十八种》。② 一卷。汉郑玄(见《周易注》)撰,清陈鳣(1753-1817)辑。陈鳣字仲鱼,号简庄,一号河庄,清浙江海宁(今浙江省北部)人,清代经学家。嘉庆举人,从钱大昕,翁方纲、段玉裁游。“精校勘之学”(《清史稿·文苑传一》)。性喜聚书,尤好购藏宋、元刻本及当世罕见之本。晚年营果园于紫微山麓,建向山阁,藏书十万卷,次第校勘,凡古本之为后人妄改窜乱者,必审考其原来,钩深索隐,一一勘正,各系以跋,以疏其异同。其考证群经版本尤为精审。手自抄撮,得十九篇,署名《经籍跋文》。又著有《续唐书》七十卷,《论语古训》、《石经说》、《恒言广证》诸书。陈鳣从《毛诗谱》、《经典释文》、《路史》、《辨正论》、《唐会要》、《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困学纪闻》诸书及群经注疏,辑得《六艺论》四十六条。卷首有陈鳣《自序》,辨唐徐彦《公羊疏》言郑玄先作《六艺论》后注书之非。唐孔颖达称《六艺论》有方叔机注,未详何人,陈鳣从《礼记正义》中引其一条,甚为可珍。版本有乾隆四十九年裕德堂刊本,《涉闻梓旧》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③ 一卷。汉郑玄(见《周易注》)撰,清黄奭(见《驳五经异义》)辑。黄奭辑本凡《易论》十三条,《书论》三条,《诗论》八条,《礼论》六条,《春秋论》三条,《孝经论》二条。所采除诸经义疏,另有《经典释文》、《路史》、《世说新语》、《辨正论》、《山堂考索》、《瑞桂堂暇录》、《事物纪原》诸书。黄奭可能未见陈鳣辑本,故所采诸书不尽相同。以校陈本,黄本舛误之处尚多。如“易者,阴阳之象”条,黄本多出“人皇即遂皇也”六字,此乃解释原文“人皇”二字,非原文也。又“遂皇之后”条,引“伏牺始作十二言之教”,“二”字系衍文,陈本无。如此之类颇多。唯“《易系辞》云”、“礼其初起”两条,为陈本缺收。又陈本分数条者。黄本往往合为一条,所以黄本条数虽少,而文字实繁于陈本。有《通德堂经解》本,《黄氏逸书考》本。④ 一卷。汉郑玄(见《周易注》)撰,清马国翰(见《五经通义》)辑。马辑本卷首有《叙录》,不标总论、经别。其中《总论》二条,《易论》三条,《书论》二条,《诗论》七条,《礼论》六条,《春秋论》三条,《孝经论》二条。《诗论》中“泛历枢云午亥之际”一条,出自《毛诗正义》,“文王创业”一条,出自《路史注》。《礼论》中“汉兴始于鲁淹中得古《礼》”一条,见《汉书·艺文志》,又“《儒林传》云”之十字,其他辑本无。马氏辑此书,大概未能参证其他辑本,故诸辑本有者,马辑本多缺之。此马氏粗疏之处。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⑤ 一卷。汉郑玄(见《周易注》)撰,清袁钧(生卒年待考)辑。袁钧字秉国,一字陶轩,号西庐,浙江鄞县人,清代经学家。乾隆拔贡,嘉庆初举孝廉方正,后主讲稽山书院。幼孤,颖悟绝人,工诗古文辞,治经主郑玄一家之言。著作有《郑氏佚书》、《四明文献征》、《近体乐府》等。袁钧辑本计《总论》三条,《易》五条,《书》三条,《诗》八条,《礼》七条,《春秋》六条,《孝经》一条。文字与他本稍有出入。如“玄于《春秋》《孝经》”,袁本皆云“玄又为之注”。《易论》“易者阴阳之象”一条,末有“人皇即遂皇也”六字,非原文。“遂皇之后”条中“一百八十七代”六字,宜删。《诗论》引“周诗是孔子所录,商颂则篇数先定”一语,见《诗谱序疏》,他辑本无。各条下校订疑义,标曰“考证”,亦为其他辑本所无。版本有清光绪刊《郑氏佚书》本。

猜你喜欢

  • 四书人物考

    四十卷。补考八卷。明薛应旗撰。薛应旗字仲常,武进(今江苏武进)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此书计记三卷,传三十七卷,博引典籍,评考《四书》人物事迹,记传之末附以论赞

  • 刻烛集

    一卷。清曹仁虎(1731-1787)编。曹仁虎字来殷,号习庵。嘉定(今上海)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南巡,召试,列一等,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六年(1761)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

  • 韵会玉篇

    二卷。朝鲜崔世珍撰。崔氏生平见“四声通解”。是编部类依《玉篇》,文字排列依《韵会》。大意谓宋朝黄公绍始祛诸韵讹舛之袭,乃作《韵会》一书,循三十六字之母,为入字之次,又类异韵同声之字归之一音不更加切,览

  • 杨忠武公年谱

    一卷。清杨国佐、杨国桢(1782-1849)编。国佐事迹不详,国桢字海梁,嘉庆九年(1804年)举人,入赀为户部郎中,出任颖州知府,迁河南布政使、巡抚,调山西巡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授闽浙总督

  • 毛诗传义类

    一称《毛雅》,十九篇。清陈奂撰。陈奂(1786-1863)字倬云,号硕甫,又号师竹,晚年号南园老人,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师事段玉裁,专治《毛诗》、《说文》。咸丰初举孝廉方正。尚著《毛诗传疏》三十

  • 论范

    二卷。元欧阳起鸣撰。起鸣生卒年、字号、籍贯均不详。其书杂取经史诸子之语为题,各系以论,而以史事为多。共六十篇。《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所见多乖僻,不足采录。”《四库全书》列为“存目”(两淮马裕家藏本)

  • 经窥续

    八卷。清蔡启盛撰。其生平事迹见《余烬经窥》。是书首有汤寿潜序。这是接着前一本书续刻的本子,距丙戌年(1886)已经十七年了。篇中偶有署甲子(1864)者,是其游宦之作。由于蔡启盛不能流利地表达思想,语

  • 玉堂嘉话

    八卷。元王恽(1227-1304)撰。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详见《承华事略》。王恽中统二年(1261)任翰林修撰、知制诰、兼国史馆编修官,后调官晋府。至元十四年(1277

  • 英烈传

    见《皇明开运英武传》。

  • 尚书今古文考证

    七卷。清庄述祖撰。庄述祖字葆琛,江苏武进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本书未被王先谦的《皇清经解续编》收入,可能与本书不够精审有关。本书对《尚书》之今、古文虽作多方考证,然其可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