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朝北盟会编

三朝北盟会编

二百五十卷。徐梦莘撰。徐梦莘(1124-1205年),字商老,临江(今江西清江)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官南安军教授、知湘阴县、知宾州。后以议盐法不合,罢归。每念靖康之乱,备尝颠沛之苦,思究其始末,“乃网罗旧闻,会粹同异”,纂成《三朝北盟会编》,记录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战之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书成,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录进,授官直秘阁。其书因记宋金和战始末,故视其为纪事本末体史籍。然其所录宋金通使和谈、用兵交战,皆按年、月、日顺序铨次始末。全书起于北宋徽宗政和七年宋金海上之盟,迄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完颜亮侵宋败盟,共计四十六年。上帙二十五卷,为徽宗政和、宣和年间事;中帙七十五卷,为钦宗靖康年间事;下帙一百五十卷,为高宗建炎、绍兴年间事。唯其中帙末五卷,为“诸录杂记”,无年月可系。其书取材广泛,“凡曰敕、曰制、诰、诏、图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登载靡遗。”(《宋史·儒林八·徐梦莘传》)据统计,引书一百零二种,杂考、私书八十四种,金国诸录十种,共计一百九十六种,文集尚不在其列。其征引全录原文,无所去取,无所论断,故以是非并见,同异互存,尤备史家采择。编纂之中,对于诸家之说,注意“参考折中,其实自见,使忠臣义士、乱臣贼子善恶之迹万世之下不得而淹没也。”(《自序》)卷三整篇记述女真族的发展史,首尾俱备,条理井然,采集多为亲身到过女真或熟悉女真情况者的记录,如采洪皓《松漠纪闻》约占全篇五分之一。又如钟邦直于宣和七年奉旨出使全国,为管押礼物官,撰有《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记其行程及见闻,后因辗转传抄,脱漏讹误颇多。《会编》卷十七引录《行程录》约九百字,卷二十整篇引《行程录》原文,这两处征引虽非《行程录》全貌,却保存了其原文的主要部分,成为关于当时金国境内历史地理的极有价值的资料。《大金国志》卷四十虽也有转引,价值却远在《会编》引录之下,两书引录可作互校。该书纂集完成之后,徐梦莘又以其书未尽,续纂《北盟集补》五十卷。据《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称《北盟集补》以“靖康、炎(建炎)兴(绍兴)各为二十五卷”,惜其不传。《会编》在当时至少有三个写本,一是徐梦莘原稿本,二是实录院的复抄本,三是徐梦莘死后由其子徐简抄赠楼钥本,但都未刊刻。现存诸本中,以明末清初泰兴人季振宜旧藏的明抄本为最佳,大抵抄自宋本,但脱误不少。通行的刊刻本,为光绪四年袁祖安的活字排印本、光绪三十四年许涵度的校刊本。其中,以许涵度本较优,《四库全书》本即以此为底本详校过。

猜你喜欢

  • 同时尚论录

    十六卷。明蔡士顺编。蔡士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江苏苏州人。由国子监生官福建按察司照磨。此录成于崇祯十年(1637)。所辑皆东林诸人诗文。以科目先后为序,始万历二年(1574),终崇祯四年(1631)。

  • 太白山人漫稿

    八卷。明孙一元(1484-1520)撰。孙一元。字太初,号太白山人。自称秦(陕西)人,实为宗室安化王宗人,王姓因不轨诛,故变姓名避难。他踪迹诡异,常以铁笛鹤瓢自随,遍游名胜,足迹几乎遍及天下。正德十三

  • 东越儒林后传

    一卷。文苑后传一卷。清陈寿祺(1771-1834)撰。寿祺字恭甫,一字苇仁,号左海,闽县(今福州市)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曾任国史馆总纂。该书为寿祺采辑清朝闽人行实而成。书中有陈迁鹤、雷鋐、

  • 青岩丛录

    一卷。明王袆(详见《大事记续编》条)撰。此书一卷,分五篇,内容主要论述纬书及释、道两家的源流,与《医书》相同异,原已收入王袆文集之中,曹溶编《学海类编》时将其摘出别行,并改为此名。有《百陵学山》本、《

  • 梁武帝演义

    见《梁武帝西来演义》。

  • 旧唐书

    二百卷,刘昫等撰。刘昫,算不上是什么史学家,只因其在书成前一年作为监修宰相对全书定稿起过直接作用,书成后又领衔上奏,故题名“刘昫等撰”,沿袭至今。《旧唐书》的纂修,先后换过三任监修宰相。首任赵莹(88

  • 咽喉脉证通论

    一卷。不著撰人。旧传宋有异僧,寓居杭州千佛寺,遗此书而去。据书中内容推断,当作于元明之际。此书首列总论,次及通治用药,用药禁忌,丸散方药,共四则。书中将诸种喉疾分为十八证:锁喉、重舌、气痈、乳蛾、弄舌

  • 周易传义补疑

    十二卷。明姜宝(1514-1593)撰。宝字廷善,一作惟善,号凤阿,江苏丹阳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姜氏以程子《易传》主理,朱子《易本义》主占,开始颇有怀疑,继而研究十五年

  • 载花舲

    清徐士俊(详见《香草吟》条)撰。共三十二出。最末出《浆水令》尾声载云:“曲波园七种新编定,还有《香草吟》未曾求政,待我回到稽山待请评。”是《香草吟》成在《载花舲》之后,所谓曲波园七种不知是传奇否,今所

  • 桓范论

    见《世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