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燕国

燕国

古国名。①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本作匽、郾。姬姓。或称北燕。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召公奭于北燕,召公留宗周辅相成王,其长子就封为第一代燕侯。都蓟(今北京市西南)。燕为周北方重要屏藩,但因长期独处北方,与中原较少往来,西周春秋间其事迹多湮没无闻,以至西周中期以前九世燕侯的名号亦失记载。近年北京郊区等地出土燕国初期青铜器铭文可补史乘之不足。燕与北方山戎(约分布于今河北北部)相邻,春秋初年,山戎侵燕,燕求救于齐桓公,北伐山戎而还。战国时,燕为七雄之一。燕王哙时,因惑于禅让之说,传位于相国子之,导致内乱,国家一度被齐攻占。燕昭王谋雪国耻,延请乐毅为将军,联合五国军队攻破齐国,占齐七十余城。同时燕将秦开击破东胡(山戎之后),辟地千余里,置上谷、渔阳、辽东、辽西郡。燕昭王时,国家殷富,在原都城之外,又修建武阳(今河北易县) 为下都。昭王去世后,燕被齐打败,所得齐地全部失去。公元前226年,燕上都蓟被秦攻破,燕王喜迁到辽东。公元前222年,秦攻占辽东,虏燕王喜,燕亡。燕自召公至王喜共传四十三代。②西周异姓诸侯国。姞姓。开国君主伯倏,相传为黄帝之后。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后人为区别于北方姬姓的燕国,称之为南燕。

猜你喜欢

  • 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

    见“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 平壤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役之一。清军于1894年7月(光绪二十年六月)牙山战役后退守平壤。中日双方于8月1日(七月一日)同时宣战。在西太后支持下,李鸿章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命令清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牙山

  • 百家争鸣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各学术派别互相争辩,竞相发展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了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便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儒、道、法、兵、墨、名、阴阳、纵横、农、杂

  • 侬智高起兵

    宋仁宗时广源蛮起兵反抗交趾统治和侵入宋境的事件。十一世纪时,居住于邕州(今广西南宁)左、右江流域的宋羁縻州的壮族,以韦、黄、周、侬四姓最盛。而侬氏聚居的广源州(今广西靖西南越南境内), 自唐末以后实际

  • 北门学士

    唐高宗时,武则天召著作郎元万顷,左史刘祎之等文学之士撰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等,计千余卷。为分宰相之权,又使之参决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等。唐制规定,官衙均在宫城之南。这些人不经南

  • 壬午内禅

    南宋高宗赵构传位孝宗赵昚的历史事件。维扬之变后,赵构惶恐失据,沉湎酒色,丧失生育能力。幼子赵旉又夭亡,遂无后嗣。臣僚屡请早立太子。乃选太祖后裔赵伯琮,赐名瑷;赵伯玖,赐名璩,同育于宫中。绍兴五年(公元

  • 诬告法

    明代关于诬告者反坐的法律。明太祖朱元璋认为: “奸徒不抵,善人被诬者多矣”,于是规定“自今告谋反不实者,抵罪”。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 专定《诬告法》,其中规定:诬告三、四人者杖一百、徒三年。诬

  • 郑庄小霸

    又称郑庄强国。春秋初年,周王朝衰落,无力解决内乱外患。各诸侯国也发生了升降变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自诸侯出。强国以尊王攘夷为旗帜进行争霸活动。精于权术,善于用人的郑庄公,在平定了其弟共叔段叛乱后

  • 梁国民溃

    春秋时期梁国(嬴姓,在今陕西韩城南)民众反抗奴役而散逃的事件。梁国的国君喜欢大兴土木,屡次筑城,却又不去居住。民众疲弊得不能忍受,梁国统治者则以“某某敌人将要到来”的诳语驱使人们继续服劳役。公元前64

  • 郭桓案

    明初一起重大贪污案。户部侍郎郭桓,与中央六部及地方官勾结,侵吞税粮,寄存在全国各地,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被告发。明太祖朱元璋对他们严加惩处,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数百人处死,地方官吏被牵连下狱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