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戊午谠议

戊午谠议

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十一月,金废伪齐,以许还梓宫(宋徽宗及皇后尸棺)及河南、陕西之地为条件,对南宋诱降,赵构遂又决心“屈己就和”。绍兴八年三月,复以秦桧为相,接受金之议和条件。臣僚纷纷上书反对,横遭冷落打击。枢密院编修胡铨抗疏,指责赵构含垢忍耻,不顾国家存亡,对金屈膝称臣;请斩秦桧、王伦、孙近三个卖国奸臣以谢天下;拘留金使,兴师伐金,收复失地。朝野上下也纷纷谴责赵构、秦桧的妥协投降行为。赵构决意屈膝求和,乃罢斥胡铨等人,坚持命秦桧代为跪受金朝国书,和议遂成。因绍兴八年为戊午年,故史称这年胡铨等人抗疏反对议和的言论为“戊午谠议”。

猜你喜欢

  • 宋江起义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之一。因其曾以梁山泊(今山东东平南)为根据地,活动于黄河以北、以南广大地区,故亦称梁山泊农民起义或河朔农民起义。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以梁山泊为依托聚众起义。转战于

  • 景定公田

    南宋理宗时强买民田以扩大“公田”的历史事件。理宗即位后,官僚贵势之家疯狂兼并土地,国家财政日绌。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知临安府刘良贵、浙西转运使吴势卿和殿中侍御史陈尧道等,迎合权相贾似道之意,建

  • 外戚、宦官之争

    又称外戚、宦官之祸。东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东汉自和帝后,皇帝都是幼年继位,由母后临朝,太后要借助于父兄处理政务,又要用宦官出宣诏命。皇帝长大后,为恢复权力,只有靠宦官发动政变,驱灭外戚,因此

  • 四正六隅十面网

    明朝政府对农民军的军事围剿计划。明末农民起义日益发展,明廷震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起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计划:以陕西、河南、湖北、江北为“四正”,由“四巡

  • 成祖削藩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续实行削藩政策。朱棣虽一度恢复周、齐、代、岷诸王的旧封,但不久又废齐王,剥夺周王、辽王、岷王的护卫,将宁王从大宁卫(今河北平泉)徙封南昌,谷王从河北宣化徙长沙,后又废为庶人。同时还

  • 年、隆之案

    清世宗胤禛(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帮助自己夺位的助手进行屠杀,制造了有名的“年、隆之案”。“年”指年羹尧,康熙时即为胤禛门下心腹,曾长期参与胤禛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密谋。曾任川陕总督,是胤祯夺得皇位

  • 子产不毁乡校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善于采纳批评意见的故事。乡校即基层行政单位乡的学校,郑国人常在那里游学聚会,议论当朝执政。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子产的威信,劝子产毁掉乡校。子产说: “人们早晚办完事情后聚游于此,以议论

  • 大明律

    明代重要法典。吴王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杨宪、刘基、陶安等二十人为议律官,拟定《大明律》,十二月,书成,凡为令一百四十五条,律二百八十五条,这是最早议拟的《大明

  • 徐勃起义

    汉武帝末年的农民起义。汉武帝时,长期战争,加重了农民赋税徭役负担。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徐勃(一作㪍)在泰山、琅琊一带举行武装起义。他们攻城克邑,夺取兵器,诛杀官吏,释放被囚禁的农民

  • 帝后党争

    清末以光绪皇帝载湉为代表的帝党与以慈禧太后那拉氏为代表的后党之间的斗争。清统治集团内部帝、后两党的矛盾由来已久。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帝死后,那拉氏立自己的侄子、外甥、四岁的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