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唐代中叶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天宝年间,政治日趋腐败,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恶性膨胀。李林甫为相,为防止其他汉人入相,兵权委以蕃将,安禄山得以任平卢(治今辽宁朝阳),范阳(治今北京),河东(治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三镇节度使,成为一个握有重兵的边帅。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奉密旨率兵入朝讨杨国忠之名,起兵范阳,发动叛乱,率范阳、平卢两镇兵及罗、奚、契丹、室韦共十五万,号称二十万人,进军南下。沿途州县官吏或开门出迎,或弃城逃避。叛军在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渡过黄河,攻下陈留(今河南开封)、荥阳(今河南郑州),又破东都洛阳。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国号燕,建元圣武。然后率兵西指,在潼关受到阻击。唐将哥舒翰率临时凑集的十多万军队,出潼关以取洛阳,在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中叛军埋伏,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叛军乘势入潼关,陷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玄宗率杨国忠等随从仓惶西逃,越秦岭而入巴蜀。河北诸郡、河南大部均被叛军所占。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青铜峡北)继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组织唐军抵抗,叛军遂不得西进。至德二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军借得回纥兵,乘机反攻。九月,郭子仪等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败退邺城(今河南安阳)。时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占据魏州(今河北大名),与安庆绪遥相呼应。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兵六十万,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围攻邺城。史思明率军南下增援。六十万唐军由于指挥不灵,一触即溃。史思明杀安庆绪,留其子史朝义守邺,自回范阳,称大燕皇帝。同年九月,史思明率军南下,陷汴州,克洛阳,中原又入叛军之手。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 自称皇帝,叛军内讧,力量削弱。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代宗继位,唐再借回纥兵,以雍王李适为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率军攻史朝义。唐军连战连捷,收复东京洛阳及郑、汴等州,进逼河北。史朝义部诸节度使投降唐军。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史朝义逃归范阳,不得入城,自知穷途末路,遂自缢于山林之中。安史叛乱始平。自天宝十四年至广德元年初,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波及中原广大地区,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重大损失,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唐朝亦由盛而衰,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猜你喜欢

  • 冯太后执政

    冯太后 (公元442年——490年), 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幼年没入宫中。太安元年(公元455年), 冯氏十四岁,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选其为贵人;次年立为皇后。和平六年(公元465年),献文帝拓跋弘

  • 鲁三分公室

    春秋中期鲁国的军制改革。鲁国原有上、下二军,皆属于公室,称“公乘”。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 由执政季武子建议,鲁国设立三军(增设中军),将原属公室的公乘,改由鲁国三家贵族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

  • 丈夫团

    清末留日学生中的革命团体。全称为铁血丈夫团。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由李烈钧、蒋尊簋、程潜等在日本东京组成,参加者多为在日本学习军事的同盟会员,共计二十八人。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自勉,决

  • 海防之议

    1874—1875年(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元年)清政府内关于海防问题大争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殖民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遍告危机。1874年(同治十三年)美日联合侵略台湾,清政府以承认日本侵略

  • 李璮之乱

    中统三年 (公元1262年)汉人军阀李璮发动的武装叛乱。李璮为金末红袄军领袖李全之子。金宣宗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李全降宋,后又叛降蒙古。李全死,李璮袭职益都行省。忽必烈即位,加封其为江淮大都督

  • 求是堂艺局

    见“福州船政学堂”。

  • 隋朝

    朝代名。公元581年杨坚建立。坚父杨忠曾随周太祖宇文泰起兵关西,功绩卓著,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为北周重臣之一。父死,杨坚袭爵。坚娶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之女为妻,其长女杨丽

  • 南军

    西汉守卫未央宫的屯卫兵。由卫尉统率。因未央宫在京师长安城内的南部,故名。卫士由各郡农民轮流担任,一年更换一次。除未央宫外,南军还守卫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等宫殿。武帝时扩大北军,增设八校尉。又恐北军偏

  • 郡国制

    汉初地方行政组织。汉初刘邦错误地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认为秦朝未封子弟为辅佐,故二世而亡。刘邦在铲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形成了郡、国并存的形势。郡直隶中央政府,王国则由诸侯王统治,实

  • 旧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同年,孙中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