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元和体

元和体

诗文风格。元和(806—820)是唐宪宗年号。原指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元和体”,自注云:“元、白诸公”。且当时文人仿效元白相酬唱之长篇排律杂体诗,也称为“元和诗体”(见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上令狐相公诗启》)。李肇《国史补》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则指元和以来流行的各种新体诗文,已非《新唐书》和《沧浪诗话》所谓元白诸公所能尽之。

指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诗歌体式、风尚,其指称对象或有不同认识。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其《上令狐相公诗启》又云:“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遂至于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元和诗体。”此之谓元白之赠答律体及杂体以及时人之仿作为元和体。《旧唐书·元稹传》沿袭此说:“(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张洎张司业诗集序》则云:“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主要指称对象为元白诸人之新乐府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沿用:“籍性狷急,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元和中与白乐天、孟东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谓之‘元和体’云。”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亦云:“元和体:元白诸公。”唐李肇《唐国史补》则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其所谓元和体已不限于元白,还包括韩孟;也不止于元和年间诗,后人师之亦可谓元和体。唐诗发展到中唐而大变,白居易《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云:“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今人所谓之元和体主要沿袭李肇之所称。

猜你喜欢

  • 丈人

    ①古时对老年男子的敬称。亦用作对亲戚长辈的敬称。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李端《送黎少府赴阳瞿》:“诗礼称才子,神仙是丈人。”②指丈夫。董思恭《三妇艳诗》:“大妇裁纨素

  • 勾曲

    山名。在今江苏省句容市东南。又称地肺山。又因山形弯曲如“己”字,故又称己山。相传汉茅盈与其弟固、衷修道于此,故又称茅山。道家定其为金坛华阳之洞天。刘长卿《自紫阳观至华阳洞简同游李延年》:“石门媚烟景,

  • 杜甫今论

    易君左著。是书重在研究杜甫的政治思想、人生观及文艺观。1940年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为《民族论坛丛刊》中的一种。

  • 蔓草

    典出《左传·隐公元年》:祭仲向郑庄公进言,要他限制共叔段的势力,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后用“蔓草”比喻事情形成后难以改变或势力扩大后无法消除。岑参《骊姬

  • 郑绩

    【生卒】:672—727【介绍】:唐代文学家、编纂家。字其凝。汴州开封(今属河南)人,郡望荥阳(今属河南)。武后时,应贤良举对策,授永兴主簿。调左金吾胄曹,充吐蕃分界使,转御史台主簿。拜秘书郎。历太子

  • 柳惟深

    【介绍】:见柳浑。

  • 荆宝

    见“荆璞”。

  • 分携

    犹离别。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洞中屐声省分携,不是花迷客自迷。”

  • 舒元舆

    【生卒】:约789—835【介绍】:唐代散文家、诗人。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郡望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排行三。门第寒微。始学,即警悟。元和八年(813)进士及第。调鄠县尉,有能名。兴元节度使裴度辟为

  • 下生尊

    指弥勒。亦泛指众佛。成㟧《登圣善寺阁望龙门》:“愿从初地起,长奉下生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