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
战国末年人。本为韩国水利工程家。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韩国为了消耗秦的国力,使秦不能集中全力东进伐韩,派他入秦游说秦王兴修水利。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他主持开凿大水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河,全长三百余里,可灌田四万余顷。工程进行中,秦王发觉其意图,拟加杀戮,他陈说渠成对秦有万世之利,秦王以为然,得以竣工。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因名其渠曰“郑国渠”。(,参见《史记》)
【介绍】:
战国时韩国人。善治水。秦王政元年,韩欲疲秦国力使毋东伐,乃使入秦,建议凿泾水,自中山西至瓠口,利用西北高、东南低之地形,沿北山引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三百余里。工半而秦觉其谋,欲杀之。以“渠成亦秦之利”对,乃使之竟功。灌溉土地四万余顷,关中成沃野,秦以富强。渠即名郑国渠。
【介绍】:
春秋时鲁国人,字子徒。孔子弟子。一说即薛邦,字徒。“邦”避汉高祖讳改为“国”,“郑”与“薛”乃字误。
【介绍】:
春秋时鲁国人,字子徒。孔子弟子。一说即薛邦,字徒。“邦”避汉高祖讳改为“国”,“郑”与“薛”乃字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