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貊

貊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秽貉、秽貊、貊,单称(一作秽、、)或貊(一作貉、貊),也与其他族连称貉狄、胡貉、蛮貉、夷貉。有说与貊是两个不同的族称,因族类相近,语言相通,居地又毗连,在周初至春秋时融为一族。一说“貉(貊)”为北方民族的泛称。“”是东北“”的专称。或说“貉”是春秋时“九貉”中的一个部落,战国秦开拓地以后始成为东北夷的通称。似与商族有一定渊源关系。族称含义,有人认为“”古音读“Sei”或“Sae”,“”读“Bak”或“Baek”,在其后裔高句丽语中,前者意为“东方”,后者乃“光明”的意思,族称可能是春秋之际因受戎狄逼迫东迁,把东方看作是光明的出路而得名(一说由地称的“”,与族称的“”结合而来)。为传说中“九夷”的一支(有说来源于“北发”,或说即“山戎”)。所在历来众说不一,比较可信的大体为:周以前居今山东半岛上,在周灭殷商之际,被周人所迫,大部分向东北和北方迁徙;渡渤海迁居东北东部者,散居在今鸭绿江上游和松花江上游一带,有人说史书上的“发”人,即这时迁到今吉林省辉发河流域的貊人。北迁者,一支迁到靠近燕国(约在今北京市房山县南,山西代县以东至海)地区;一支移居今山西西北部的西河(今山西、陕西间黄河流段)之地,即《说文》称为“北方豸种”者。周平王东迁,居西河之地者又东徙至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的清漳河流域。战国时,燕、赵等国崛起,居今长城以内者皆被迫往东北迁徙,特别在燕昭王时(前312—前279),燕国派秦开北破东胡,其族大部分迁居辽河以东。战国末及秦汉之际,散居东北各地的诸支貊人,先后有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新称(西汉文献中有时也称其为貊或貊);唯移居今朝鲜半岛江原道一带者仍单称()或貊,或复称貊。汉魏至辽朝时史书中的貊活动记事,一般是指这一支。从事狩猎生产。西周时以“貔皮、赤豹、黄罴”向周王室贡献。战国中期,其地“五谷不生,惟黍生之”,农业尚处在极原始阶段,渔猎业仍为社会主要生产。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也“无百官有司”。秦汉时,居今鸭绿江西岸及松嫩平原地区者,已以农耕为主,兼事狩猎,并先后建立了夫余国和高句骊国,进入阶级社会。居江原道一带的,其君南闾于汉元朔元年(前128)叛卫氏朝鲜,率众28万口诣辽东郡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此后遂法禁渐多;官有侯、邑君、三老;知种麻,养桑蚕,作绵布,产著名的“檀弓”。俗重山川,各有部界,不能随便超越。人善步战,长矛3丈,数人共操之战。同姓不婚。流行有病死者弃旧宅造新居、常有10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祭虎为神等习俗。

猜你喜欢

  • 王兀堂

    明代建州女真首领。又作王乌塔。女真族。驻牧于辽东叆阳堡东250里(今辽宁桓仁、宽甸境内),通市于叆阳。嘉靖(1522—1566)末年,忠于明廷,奉约惟谨,受封都督。以建州右卫都指挥王杲发难。劫杀孤山修

  • 卓里克图汗

    见“恩克卓里克图汗(1871页)。

  • 毕取

    汉时南越国郎相。岭南番禺地区越人。武帝时,南越王赵建德、丞相吕嘉公开反汉。元鼎五年(前112)秋,朝廷令伏波、楼船二将军率江淮以南10万师讨之,兵困番禺城。率粤兵降汉,被封为侯,赐食邑510户。

  • 普颜怯里迷失

    元晋王甘麻剌妃。蒙古弘吉剌氏。生子也孙铁木儿。至治三年(1323),也孙铁木儿(泰定帝)即位。十二月,追尊宣懿淑圣皇后。

  • 尸逐骨都侯

    匈奴官名。分左右。位在骨都侯之下。为匈奴异姓大臣,多由名族呼延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等贵族子弟担任。呼延氏居左位,兰氏、须卜氏居右位,主断狱讼,裁决之案面报单于,无文簿记录。

  • 元代铁幡竿渠遗迹

    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为元代在上都西北山下兴建的水利工程遗址。由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1231—1316)设计建筑。有拦洪坝、溢洪道等。拦洪坝修建在今哈登台山下的两山之间,东西长约1公里,坝身下宽3米,高约

  • 帕忽

    见“剖阿里”(1905页)。

  • 阿布都鲁素

    ?—1865清代新疆伊犁维吾尔族起义首领。一译阿布都鲁苏勒。维吾尔族。伊犁人。原任宁远城(今伊宁市)阿奇木伯克。同治三年(1864),在伊犁掌教阿訇那赛尔丁鼓动下,领导当地维吾尔族、回族起义,任“艾米

  • 五端

    见“于阗”(58页)。

  • 格桑彭措

    清代西藏贵族。藏族。十世达赖喇嘛※楚臣嘉措兄。公爵罗布桑年扎之子。道光二年(1822)到拉萨。四年(1824)。袭父爵及庄园。同年,又获乾隆五十七年(1792)没收的布塘家族宇妥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