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黎语

黎语

我国黎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使用人口有70余万。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历史上没有文字,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方案。黎语分为侾、杞、本地、美孚和加茂5个方言。侾方言分布面最广,使用人口也最多,主要分布在乐东县、崖县、东方县和陵水县;内部分为3个土语。杞方言的使用人口仅次于侾方言,主要分布在保亭县,琼中县、东方县和昌江县;内部分为3个土语。本地方言使用人口较少,主要分布在白沙县;内部分为两个土语。美孚方言使用人口最少,主要分布在东方县东南部及县境内昌化江西岸一带。加茂方言使用人口少,主要分布在保亭县东部、陵水县西北部和琼中县的东南部。以侾方言乐东县保定村的话为代表:声母有32个,其中有一个是复辅音声母pl,其余31个都是单辅音声母。韵母有99个,其中单元音韵母6个,复元音韵母18个,带辅音韵尾的韵母75个。元音分长短。单元音韵母都是长的。有—a、—i、—u、—щ、—m、—n、—、—、—p、—t、—、—k12个韵尾。其中—和—其它方言没有,都分别并入—n和—t中。声调有6个,其中3个舒声调,调值是53、55、11: 3个促声调,其调值与舒声调的调值相同,为了便于吸收近代汉语海南话各方言都增加了一些声母和韵母;在一些知识分子的口语中,还增加了一个声调。词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宾语之后。名词中心语的定语,除数量词组在名词的前面外,都在中心语之后。由于借入汉语词语,也随之借入了汉语定语在名词中心词之前的词序。如:phu1 ni3(妇女)tu2zi:m1(主任)“妇女主任”。单音节词居多。绝大多数音节都有意义,多音节单纯词比较少。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修饰式和附加式两种。由动宾式、联合式构成的合成词极少。汉语借词大部份是近代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方面的新词术语。古代借词数量少,且多是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常用的名词。这些词可以按照黎语的构词方式派生新词语。在同语族语言里,黎语与壮傣语支的关系比与侗水语支的关系更亲近一些。黎语是黎族民众的主要交际工具。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黎族中兼懂汉语的人正日益增多。在部份地区,也有少数黎族民众转用了汉语。

猜你喜欢

  • 瓦尔喀

    ?—1674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一作镶红旗人)。完颜氏。天聪时,任前锋校,屡征战。崇德三年(1638),随贝勒岳讬征明,越燕京趋山东,攻海澄,屡建战功。七年(1642),随贝勒阿巴泰入明边,转战至

  • 苏散

    见“耶律夷腊葛”(1325页)。

  • 约松

    吐蕃王子。又作赤南德约松。※达磨赞普长子。小妃蔡邦氏尤莫赞莫藩所生。生于雍布拉康。唐会昌二年(842),达磨被刺杀后,长妃那囊氏持势拥永丹(乞离胡)为赞普,因相传永丹系收养乞丐之子,又谓是达磨妃綝氏兄

  • 钁里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属承天皇太后※宗德宫。又,应天皇太后※长宁宫下※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有东、西钁里之名。

  • 土默特部总传

    书编名。见“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1671页)。

  • 宇妥巴彭措班丹

    1860—1910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藏族。十三世达赖喇嘛亲族。曾任孜恰等官职。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任噶伦。次年,英军侵略西藏时,与英军司令荣赫鹏在浪卡子会谈,后又为商订《拉萨条约》主要谈判

  • 党项羌

    中国古代族名。又称党项,古羌人一支。南北朝末期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从事游牧业。部落主要有细封、费听、往利、颇超、野辞、房当、米擒、拓跋等8部,以拓跋部为最强。隋末唐初相继率部内属,其地

  • 哥巴文

    我国纳西族曾使用过的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是纳西语“弟子”、“徒弟”的意思。因为哥巴文创制于东巴文之后,又有不少字来源于东巴文的简化形式,所以改名“哥巴”,表示以东巴文为师的意思。有的学者认为哥巴文早

  • 和林格尔厅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托明总纂。清咸丰二年(1852)成书。木刻本。3册,4卷,3万余字,卷1为疆域、沿革、星野、山川、关隘、古迹、村庄;卷2为风俗、物产、田赋、户口、寺庙;卷3为人物;卷4为艺文。

  • 却图汗

    见“朝克图台吉”(2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