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高罗衣起义

高罗衣起义

19世纪初宗哈(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农民反封建领主斗争。当地广大农奴不堪忍受土司的苛派扰累,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三月,以高罗衣(哈尼族)为“窝泥王”、章喜为军师、朱申(哈尼族)和马哈扎为副军师、高借沙(哈尼族)为大都督,聚众七八百人,揭竿起义。义军从抛竹箐出发,连续攻陷麻栗坡、新街、芭蕉岭等村镇,击败纳楼土司的反抗,攻克稿吾卡土司司署所在地逢春岭,击杀土司龙定国(哈尼族),队伍增至1.6万余人。义军继续北上溪处,土司投降;瓦渣(今红河县境)土司逃窜元江。义军直逼元江。清廷命云贵总督伯麟调贵州兵前往镇压,高罗衣等被害,义军退至南掌和云南边境。次年六月,高罗衣的堂侄高老五与马哈扎率众再度举行更大规模的起义,以藤条江内外为据点,由蛮密渡口过红河,兵逼郡城建水外的牛肝哨。新任云南提督张凤、贵西道何金、都司林朝阳、曹得周、知州岳辉文等几路官兵进剿。义军由蛮密渡退至打雀山顶,英勇奋战,后高老五被俘牺牲。起义坚持达3年之久,给封建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

猜你喜欢

  • 母则黑儿普

    彝语音译。意为由于租佃土地而产生的额外负担。旧时四川凉山美姑地区彝族社会中施行的一种剥削制度。包括三项内容:“母则窝”,意为因租地而交纳的猪粮;“母则直”,意为因租地而交纳的酒粮;“申直”,意为因租地

  • 都拉特部

    即“杜拉特部”(962页)。

  • 普日米

    普米语音译。或作“培米”。云南宁蒗地区※普米族的自称,意为“白人”。参见“普米族”(2291页)。

  • 高智升

    宋代云南大理国大臣。白族。大理人。※高方后嗣。高方助段思平灭杨氏大义宁国建大理国有功,被封为岳侯,世领巨桥(今云南昆阳),高氏遂成为大理国仅次于段氏的贵族和权臣,且权势日重。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

  • 却克·保力嘎

    见“谢梱”(2301页)。

  • 太平金镜策

    书名。元东平布衣赵天麟撰。8卷。是至元(1264—1294)末作者先后向世祖所上建言书,累数万言,后编为此书。所经包括田制、农桑、赋役、户计、义仓、冗官、服章、祭祀、军事等方面,反映了元代社会经济和人

  • 刀霸供

    明代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车里宣慰使司※刀更孟长子。父为民众缢死后,其位为弟刀双孟继承,旋为刀典所篡。永乐十五年(1417),请袭宣慰使,以弟刀双孟为同知,获准。十九年(

  • 蒙古腰带

    见“不薛”(269页)。

  • 珠巴

    藏语音译。西藏贵族家族之一。居拉索宗东北藏布江畔,为达布地区望族。家族成员于清雍正三年(1725)开始出现于西藏政界。乾隆十六年(1751)收回被珠尔默特那木扎勒没收之庄园。珠巴格桑于二十九年(176

  • 昭武九姓

    隋唐时期在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建立的九姓政权通称。又称“九姓胡”。九姓政权分别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其中以曹、安2姓为最。九姓皆本于康,原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