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马明心

马明心

1719—1781

中国伊斯兰教哲赫林耶派创始人。亦作马明清或马明新,字复生,名真卫。经名伊卜拉欣,道号“维尕耶·屯拉海”(意为“维护主道的人”)。回族。祖籍甘肃阶州(今武都县),后迁金县(今榆中县)马坡三伏庄。以务农为业。康熙(1662—1722)初年,其父求学迁河州(今临夏县),择居大西关,遂家焉。幼孤,为叔父所抚养。六岁随叔父在西关清真寺攻读伊斯兰教经典及阿拉伯文,刻苦努力,成绩优良。雍正六年(1728),随叔父赴麦加朝觐,途经也门,与叔父失散。被当地沙孜林耶道堂收为门徒,习经修道,并由教长资助朝觐“天房”。乾隆九年(1744),经中亚布哈拉、新疆等地区返回青海循化。时年26岁。积极传布沙孜林耶主张,并吸收一些苏非派的教义,创立哲赫林耶派。主张:在吟主赞圣时要高声朗诵赞词,故被称为“高念派”或“高赞派”,简化宗教仪式,改“主麻”(聚礼)日的16拜为10拜;强调“海的耶”(即“布施”之意)要用于周济穷人,阿訇不能独受私用;教权传递应传贤不传子。得到广大下层回民拥护,被老教(“阁的木”)斥为“异端”,故被称为“新教”。发展迅速,从青海循化,直到甘肃河州(今临夏)、定西、榆中等地,都有其广泛影响。后被循化花寺首领马国宝,以“邪教”告发,被迫迁居河州、榆中等地,继定居定西县官川马家堡。后甘肃、宁夏、青海及云南、山东、河北等地穆斯林纷纷前来学经论道,该地遂成为哲赫林耶派传教基地,故该派又称“官川门宦”。教众又尊称其为“官川阿齐孜”(尊贵之意)、“官川太爷”、“官川老人家”等。乾隆四十六年(1781),因其门生苏四十三揭起反清义旗,遂被捕,拒诱降,于兰州被害。后人将其言论整理编成《马明心遗言录》传世。并尊其为“束海达依”(意为“为主道牺牲的人”)。

猜你喜欢

  • 契丹语,意“水”(“山水”之“水”)。辽圣宗开泰九年(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奉使契丹的宋使宋绶《上契丹风俗》记曰:“蕃语……水为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一说,可以蒙古语usu(水)相比勘

  • 奴申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和睦”之意。金代女真人多有以此命名者,如乌古孙奴申、※完颜奴申、把奴申、粘葛奴申等。

  • 开亲歌

    苗族民歌。盛传于贵州东南地区。内容丰富,包括“亲”的含义、由来及如何结亲,神与神结亲,人类结亲等内容。关于人类结亲的过程、演变经历,可连续唱述几天几夜不重复。歌辞还反映了“杂乱婚”(群婚)、“姑舅婚”

  • 东苗

    苗族的一支。名称始见于明代。操苗语川黔滇方言的一种次方言。主要分布在黔省中部,平越(今福泉)、麻哈(今麻江)、龙里、清镇、贵筑(今贵阳)、修文等地。明天顺二年(1458),爆发了苗民干把珠率领的农民起

  • 大理行记

    书名。一名《南诏纪行》。郭松年撰。成书于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至大德四年(1300)之间。1卷。内容记述大理地区的山川、风俗、物产、社会经济生活、政治文化特点、佛教发展、与中原的关系等,为研究南

  • 北山野人

    明代东北乞列迷人中的一种。清称奇勒尔人。与鄂伦春人同源。因居外兴安岭东段,俗称此段山脉为北山,故名。史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东,亨滚河以西、以北,旧有奇勒尔、鄂伦春二种,其人乘四不像逐兽”,居无室

  • 马拉坎达

    见“撒麻耳干”(2495页)。

  • 西格登

    氏族名。近代鄂温克族住地辉素木一带牧区仍残存的氏族之一。居今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布特哈旗、讷河等县的鄂温克人,17世纪初已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并在八旗封建

  • 汉裳蛮

    即“裳人”(2448页)。

  • 西伯

    参见“锡伯族”(2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