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马万福

马万福

1849—1934

中国伊斯兰教伊赫瓦尼教派创始人。经名奴海。甘肃东乡果园村人,故又称马果园。东乡族。曾赴麦加朝觐,被尊称为“果园哈知(吉)”。22岁时受聘为该地清真寺阿訇。清光绪十二年(1886)复前往麦加朝觐,接受伊斯兰教瓦哈比耶教派学说。十九年(1893)回国后,在回族、东乡族地区广泛推行该教派学说与主张,提出“凭经立教”、“遵经革俗”的口号。以教义简而易行,信徒日增。二十一年(1895),因参加青海循化等地反清“河湟事件”,受到清朝地方政府通缉而隐居10余年。此间,仍继续从事传教、讲学,培养人材自成一派,称作“伊赫瓦尼”(意为“按阿拉的旨意结为兄弟”),又称“新教”、“新兴教”、“新兴派”。辛亥革命后复遭甘肃地方当局通缉,避祸至新疆哈密,仍继续宣扬新教。1918年以“煽惑民心”等罪,被新疆都督杨增新逮捕,在押解兰州途经甘肃永登时,被西宁镇守使马麒截获,迎往西宁,在马麒的支持下,于青海西宁等地大力宣扬本教派,广招信徒,并派人前往甘肃等地传教,使该教派在东乡及河州地区迅速发展。

猜你喜欢

  • 亦不剌

    ?—1533明代东蒙古右翼永谢布部领主。又译亦不剌因、伊巴哩、义巴来、亦孛来、倚巴、尾白儿等。出身于蒙古西部乜克力部(一说为畏兀儿近族)。成化六年(1470),随部入居河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成

  • 不入八分镇国公

    爵名。清代宗室封爵中第九等之称。乾隆十三年(1748),从镇国公一爵内分出,始正式立此爵名。前镇国公一爵,有入※八分、不入八分(分,去声)之分。入八分镇国公位列14等封爵中第七;不入八分镇国公位列第九

  • 晋阳城

    古地名。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西古城。为太原郡、太原国、太原府等治所。后史家往往直称为太原。位于今山西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地跨汾河两岸,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设防重镇。相传夏禹曾建都于此,战国初为赵国都

  • 察纳

    蒙古语音译,意为“滑雪板”。汉文文献写作“木马”。古代蒙古森林狩猎部落居民冬季代步之交通工具。拉施特《史集》曾详载森林兀良哈人使用察纳的情况:冬日以名曰察纳之板系于足下,持杖撑雪而行,有如水上行舟,其

  • 徒单兀典

    ?—1232金大臣。亦作徒单吾典。女真族。徒单氏。累官为武胜军节度使,驻邓州(今河南邓县)。寻迁中京(今河南洛阳市)留守,知金昌府事,驻洛阳。在邓州、洛阳修城,招亡命千人,号“熊虎军”,剽掠宋境,宋人

  • 嘎山

    满语音译,又作噶珊,汉语意为“村屯”。清代东北满族等聚居地区的基层行政单位。例以城区称“坊”,近城地带曰“厢”,厢以外曰“乡”。乡居的各村庄、村落,即“嘎山”。后金天聪(1627—1635)间,以“屯

  • 湘州

    古州名。西晋永嘉元年(307),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东晋咸和三年(328)废,义熙八年(412)复置,十二年又废。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复置,元嘉八年(431)废,十七年

  • 北得里

    “得里”,契丹语。原为辽太祖※弘义宫所辖一级机构名称,后亦作宫卫下一具体单位※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和※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的名称。北得里为辽兴宗※延庆宫下之一抹里。是宫下另一抹

  • 木䂗省腊崩

    景颇语,意为“天然平顶山”或释为“男山或女山”。传说为景颇族祖先的发祥地。据说此山在迈立开江、恩梅开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源头以北,气候寒冷,常为雪所掩盖。近人分析大概此地位于青藏高原某处。

  • 撒板

    ①见“萧铎户斡”(2002页) ②见“萧孝忠”(19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