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领民酋长

领民酋长

北魏至北齐时对一些部落酋长的赐号。唐人讳民为人,故也称领人酋长。领民酋长之“民”,指各酋长所统部落,不同编户齐民。又根据其实力、功绩分为第一、第二、第三领民酋长等,在北魏统一战争过程中,许多部落酋长,慑于其军事威力及受优容政策的吸引,往往率领所部人口和牲畜,自动内属。北魏对这些归附诸族或部落,除少部分直接吞并或建州郡统辖外,大多数皆未设立州郡编户齐民,而是实行“修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之政策,即保持其原来的部落体制、宗教信仰,语言及风俗习惯,使各渠帅的权力地位受到尊重,继续“世领部落”,封以领民酋长之职,使之成为“附臣”。但须服从北魏等统治者的政治和军事需要,供应军马、粮食或率军从征。是时并、肆、汾、晋、定、安诸州之稽胡、蜀、丁零,北秀容川之契胡,朔州的匈奴,以及与魏同源之某些鲜卑部落,散处魏境,未同编户,世为酋帅,袭领部落,以达到“以夷治夷”之目的。后有的酋长徒有虚号,而无部民,与昔之拥部落而定居,世有其地者迥异。据《隋书·百官志》载,北齐之制“流内比视官十三等。第一领人酋长,视从第三品。第一不领人酋长,视第四品。第二领人酋长、第一领人庶长,视从第四品。诸州太中正,第二不领人酋长,第一不领人庶长,视第五品。诸州中正,畿郡邑中正,第三领人酋长,第二领人庶长,视从第五品。第三不领人酋长,第二不领人庶长,视第六品。第三领人庶长,视从第六品。第三不领人庶长,视第七品。”东魏、北齐时,领民酋长逐渐为领民都督所代。

猜你喜欢

  • 常衮

    契丹官名。又作敞稳。为皇族帐官。《辽史·国语解》称:“掌遥辇部族户籍等事。”※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称帝,遂尊遥辇九帐于御营之上,于北面诸帐官中设“遥辇九帐大常衮司,掌遥辇洼可汗、阻午可汗、胡剌可汗、

  • 刘熙

    ?—329十六国时期前赵太子。字义光。新兴(治今山西忻县)匈奴人。国君※刘曜子。光初二年(319),立为皇太子。六年,父欲废其而立刘胤,以群臣谏请,作罢。十一年,前赵为后赵石勒所败,父被执杀。次年,与

  • 额对

    ?—1652清朝将领。蒙古镶黄旗人。博和罗特氏。世居扎鲁特地方。崇德三年(1638),从军征明,攻安肃县城,先登,因功授半个前程。六年(1641),败明枪栅步营。八年(1643),从征明山东,用云梯攻

  • 娄山关

    苗族地区险要关口。亦称娄关、太平关、楼山头。为古今用兵要地。位于贵州遵义县北大娄山峻拔山峰之间。明万历(1573—1620)间,明军从重庆经此关进攻苗族土司杨应龙。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

  • 邛笼

    羌语“俄鲁”的音译,意为“碉楼”。羌族传统民居。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当时分布于川西北的冉��夷,“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今四川羌族和阿

  • 营盘

    见“嫩秃黑”(2482页)。

  • 于越

    ①中国古族名、国名。又作於越,也称内越、大越。越人一支。始见于《竹书纪年》周成王二十四年(前1040)。分布在今浙江绍兴为中心的沿海一带。其来源相传为禹之后裔。今人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大多认为当地

  • 纳千

    傣语音译。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最高封建政权中※召片领的随从。狩猎官,负责管理弓箭,兼收特别税。受召片领命参加议事庭会议,为议事庭组成人员。地位次于“四大怀朗”(官名),为“八大卡贞”(官名)之一,在代

  • 左江

    河流名。与右江流域同为壮族最集中的聚居区,故常以左、右江代表壮族地区。源于今广西靖西丽江,自靖西流入越南北境,复东流入广西龙州水口圩,在龙州上金纳明江后称左江,经龙州、崇左、扶绥,至邕宁宋村(亦称合江

  • 长子出征

    蒙古第二次大规模西征。又称“拔都西征”。元太宗七年(1235),窝阔台汗召集诸王大会,定议出兵征讨钦察、斡罗思等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兵,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亦遣长子从征。因长子出征“人马众多,威势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