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鞑靼

鞑靼

①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又作达怛、达旦、达靼、达达、塔坦、塔塔儿等。原为突厥人对其东室韦诸部的称呼。分布于今呼伦贝尔湖及克鲁伦河下游一带。唐代始见于史乘,突厥文《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称之为“三十姓鞑靼”、“九姓鞑靼”。受突厥统治。七世纪末,逐渐兴起,成为突厥的敌手之一。唐玄宗开元三年(715),联合乌护(铁勒)人与突厥作战。并乘铁勒人南徙入唐之机,逐渐西迁,深入至今色楞格河一带。突厥衰亡,回纥汗国兴起后,一度与八姓乌护联合抗击回纥,屡与磨延啜可汗争战,兵败,部分臣服于回纥(后改称回鹘)。唐末五代时,其势力已达今杭爱山地区。阴山鞑靼对中原王朝建有朝贡关系。两宋、辽、金时代,“鞑靼”(或作阻卜,阻䪁)一词狭义仅指塔塔儿部,广义则包括漠北诸部,为北边诸游牧部落之泛称。如蒙古等部称“黑鞑靼”,汪古等部称“白鞑靼”,森林狩猎部落称“生鞑靼”。辽代,鞑靼诸部大多受辽朝统治,遣使朝贡,接受册封,以至为辽保卫边塞或随从征战。女真兴起建立金朝后,又臣属于金,受金朝所置招讨司统辖,接受封号,每岁入贡。金末,一些邻近金境的强部曾与金朝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蒙古兴起时,鞑靼(达达儿或塔塔儿)本部分布于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与阔连海子(今呼伦湖)一带,分为秃秃黑里兀惕、阿勒赤、察罕、奎因、帖烈惕、不鲁恢等6部,共有7万户。同克烈、蒙古等部相结怨,争战不休。13世纪初为蒙古攻灭,成为蒙古民族一部分。宋、元时期,汉人通常不按蒙古的自称而以鞑靼(或达达等)之名称蒙古。俗称相沿,难以改易,以至泰定帝即位诏之汉译文中,也译蒙古地区为“达达国土”,译蒙古人为“达达百姓”。此外,西方通常将蒙古诸部以至中国北方诸民族泛称为鞑靼。 ②明朝对东蒙古的称呼。永乐元年(1403),※鬼力赤在东蒙古称汗,明朝始称其部为鞑靼。该部由大汗直接统治的各部落及拥护大汗的属部组成,游牧于漠南和漠北地区,其首领(大汗)为元室后裔,故被视为蒙古的正统。鬼力赤非元裔,不久被废,归政于元裔。至※达延汗统一蒙古前后,组合为※六万户。明末,被后金各个击破,统一于清。

猜你喜欢

  • 禄胜

    ?—1003宋代甘州回鹘可汗(一说西州回鹘可汗)。宋咸平元年(998)即位。时辖境东起黄河,西至雪山,有小郡数百,甲马甚精习。屡遣使向宋、辽进贡,并向辽进献梵僧名医。四年(1001),遣枢密使曹万通朝

  • 土县丞

    官名。县丞为知县的佐官,分掌粮马、巡捕等事。秩正八品。明代亦在少数民族地区授当地头人为土县丞,令管理本辖区事务,守疆土,抚土民,修职贡,听征调,纳租赋,效忠中央王朝。颁给铜印、敕命,赐冠带,多数准世袭

  • 乌惹

    见“兀惹”(107页)。

  • 正吉·泽登罗布

    清代康定炉霍尔土司,又名德瓦夏巴。藏族。管理康区十三寺之一炉霍寿寺,委任其弟青则罗桑克珠为寺主,并为该寺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称为“青则罗桑克珠规章”。更寺名为霍尔章古寺,旋改为寿灵寺。与土司联为一体,

  • 兀里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兀列河、兀列、兀力三卫同称作额埒河卫或额埒卫。

  • 漠南蒙古

    清代居住于蒙古高原南部之蒙古各部总称。因其居地位于蒙古中部戈壁南缘,故称。有内札萨克蒙古和内属蒙古之分。内札萨克蒙古有6盟24部49旗:(1)哲里木盟: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10旗;(2

  • 喀喇玛特和卓

    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又称伊纳雅特喀喇玛特。※玛木特玉素普和卓子,※阿帕克和卓弟。世居叶尔羌(今莎车),为当地维吾尔族首领。清辅国公额色尹、札萨克一等台吉图尔都、玛木特等皆其裔。史称“喀喇玛特系

  • 彭朝柱

    ?—1660明末清初湖广保靖司土官。土家族。保靖(治今湖南保靖县)宣慰使※彭象乾长子。明天启七年(1627),袭宣慰使职。崇祯十六年(1643),率土兵3千攻张献忠起义军,特赐蟒玉正一品服色、左军都督

  • 罗布增苏勒和木

    清代蒙医药物学家。18世纪察哈尔人。通蒙、藏文,精通蒙医药物。以藏文写有数种医学著作:《认药学》(藏文名《满乌西吉德》),全书4册,即“珠宝、土、石类认药学”、“木、汤、滋补类认药学”、“草类认药学”

  • 高车六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车(敕勒)联盟成员。据《魏书·高车传》载,即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一说其主要游牧于漠北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一带。其中护骨氏(即纥骨氏)早在3世纪末已经有相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