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青海蒙古半日学堂

青海蒙古半日学堂

学校名。清宣统二年(1910)创办。校址设于西宁马坊街三圣庙。仅接受蒙古王公子弟入学,不收牧民及其它各族学生。招生名额按旗摊派。经费由西宁办事大臣从丹噶尔厅盐税中拨给。草创之初,有教习1人,学生10余人。用汉语教学,主要学习《三字经》。因蒙古王公担心子弟被留当人质,多雇人顶替。被雇学生家庭每月可从王公处获银20至30两。1912年因故停办。翌年复学,改称“蒙番小学校”,兼收藏族学生。1920年添设师范讲习科。1927年改为“青海筹边学校”。

猜你喜欢

  • 图萨鲁克齐

    蒙古语音译。即协理台吉。清代蒙古官职名。为旗内之副职,辅佐旗札萨克(旗长)掌管军事、行政、司法等旗务。如札萨克出缺或因故不在,可代行其职权。根据旗的大小,额设2人或4人,也有不设者。按其承担的职务可分

  • 镇守太监

    见“钦差镇守辽东太监”(1671页)。

  • 破腹取脏

    即“掏心式宰牲”(2038页)。

  • 斛速益里干

    即“水达达”(424页)。

  • 奴申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和睦”之意。金代女真人多有以此命名者,如乌古孙奴申、※完颜奴申、把奴申、粘葛奴申等。

  • 凯沙

    珞巴族义都部落杜曲地区首领,抗英法侵略者的志士。清咸丰元年(1851),法国天主教神父噶拉克来到瓦弄,试图从察隅地区进入西藏东南部广大地区传教,随后滞留在察隅地区进行活动,其侵略行径激起珞巴族人民的不

  • 西域三十六国

    西汉时西域内属诸国的总称。《后汉书·西域传》:“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其地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玉门以西,葱岭以东。东汉荀悦《汉纪》分之为27小国、9个次

  • 乾祐元宝

    西夏汉文钱币名。铸于夏仁宗乾祐年间(1170—1193)。有铜、铁两种。传世铜钱有真、行二体书。轮廓规正,文字精美。有“通宝”钱。

  • 滨海女直

    即“东海女真”(515页)。

  • 木葫芦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载:男女幼儿和少年,自冬佩带青、红、黄木制葫芦三枚。木葫芦“如豆状,用彩丝为绶”。于夏历正月十四日夜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