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

根据发生学分类法划分的语系之一。由原始阿尔泰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批语言,包括3个语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一通古斯语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原苏联、蒙古国、土尔其、伊朗、阿富汗以及一些东欧国家。在3个语族之间有一定数量的同源词,而在这些词上存在语音对应关系,3个语族在语法上也有不少共同之处。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相似,有元音和谐律。元音是音节的核心,音节结构基本类型为元音、元音辅音、辅音元音、辅音元音辅音。以元音开头的音节只出现在词首,辅音开头的音节既可以出现在词首,也可以出现在词中和词末。一个词可以只由一个音节构成,也可以由两个以上音节组成多音节词,多音节词多于单音节词。附加成分是阿尔泰语系语言派生新词和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附加成分一律为后加成分,接缀在作为构成新词和形态变化基础的代表词汇意义的部份一词根或词干后面。在同一个词根或词干后有时可以粘附几个附加成分,顺序是构词附加成分在前,构形附加成分在后,或都是构词或构形同一性质的附加成分。名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单数没有附加成分,复数则有专门附加成分。名词还有格、领属等语法范畴。名词除主格外,其它诸格都有专门附加成分。动词有体、态、祈使式、陈述式、形动词、副动词等多种语法范畴。表达上述诸范畴的相应语法形式中,在名词基本格附加成分方面,本语系同源关系的表现相当明显。阿尔泰语系语言的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定语在被限定词前,补语和状语在谓语前。

猜你喜欢

  • 西原蛮

    唐代中国南方古族名。亦称黄峒蛮、乌武僚、峒僚。东汉至隋唐时称乌浒人(与“乌武”同音异写)。居地中心在西原州(今广西左、右江三角洲地带),故名。因其首领多黄姓,如黄乾曜、黄少卿等,故又有“黄峒蛮”之称。

  • 槃瓠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犬名。又作盘瓠、盘护。中国南方一些民族图腾崇拜的偶象。《魏略》日:“高辛氏有老妇,居王室,得耳疾,挑之,乃得物大如茧。妇人盛瓠中,覆之以茧,俄顷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槃瓠。”后成为高辛

  • 丹松次仁

    1743—?清代卓尼土司。藏族。生于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土司索南钦佩之长子。幼袭土司职。自幼受祖母仁钦贝宗影响,笃诚事佛。纳尊者桑结巴桑言,与祖母议定刻印大藏经丹珠尔部,邀请经师阿旺多吉、头人嘎朋才

  • 清真大学

    书名。明末清初回族经师※王岱舆撰。共分五篇:第一篇为提纲,总说本书的要义及其重要性;第二篇述“真一”,说明真主为独一的存在;第三篇述“数一”,说明天地万物的由来和圣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尊贵;第四篇述“体一

  • 陕西学派

    中国伊斯兰教两大学术派别之一。产生于明末。创始人为著名回族经师※胡登洲(1522—1597),登洲,字普照,陕西渭城人。曾到麦加朝觐,回国后大力培植宗教人才,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奠基人。有“胡太师

  • 鲁超明

    见“蔡阳蛮”(2443页)。

  • 小兽林王

    高句骊国第十七世王丘夫的谥号。亦称小解朱留王。丘夫于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继位,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死,葬于小兽林,国人因葬地加此谥号。

  • 虚恨蛮

    古族名。乌蛮的一支。“虚恨”意为“高山后面的人”。宋时其住地东接马湖(今四川雷波县),北毗忠镇(四川峨眉县境),南抵邛部川(今四川越西县),即今四川省峨边、马边一带。为马湖37部落之一。绍兴八年(11

  • 蛮书

    书名。亦名《蛮志》、《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南蛮记》、《南蛮志》等。唐樊绰撰。唐懿宗咸通三年(862),绰在安南(交趾)经略使蔡袭部下作幕僚期间,鉴于南诏和唐朝关系重要,即

  • 珠摩

    拉祐语音译,意为“最大的官”,旧时云南省双江县拉祜族地区带有封建领主性质的部落头人和军事首领。在辖区内每年每户一人自备口粮为其无偿服劳役,如开田、犁田、插秧、中耕、收割等等,因路远或其他原因服役困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