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尔泰乌梁海印

阿尔泰乌梁海印

印信。已收存者有4颗。其中有银印3,即:阿克索彦旗长印,左翼贝子旗旗长印,“管理阿尔泰乌梁海右翼长之印”。两扎萨克旗印质地、形状相同,通高11.4厘米,重4550克。方形,边长10.55厘米,印高2.9厘米。印文用汉、蒙两种文字刻成:“乌梁海左翼左旗札萨克之印”、“乌梁海左翼后旗札萨克之印”。汉文为小篆;蒙文为胡都木文。印体右侧分别有“中华民国七年四月口日”字样。盟长印形制与前二者大体相同,略小。边长8. 4厘米,亦由汉、蒙两种文字刻成。印体右边有“新疆省政府颁发”左边有“中华民国二十年”字样。木印一颗。分印体和印把两部分。印体方形,边长8厘米,高3.1厘米。印把9.3厘米。以汉、蒙两种文字刻成:“乌梁海散秩印”。未刻颁发年、月、日,当是清代遗物,现存于新疆阿勒泰县和布尔津县。是研究清代乌梁海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 搭在

    佤语音译,意为“投靠”。旧时云南西盟佤族地区对一些因生活困难而投靠他人的人的称呼。帮助主人生产劳动,主人供其食、衣、住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但不给任何工资。对主人称呼视年龄大小,多称阿叔、阿哥,若年龄相仿

  • 侗族大歌

    侗族民歌曲调之一。侗语称“嘎老”。为多声部合唱歌曲,系中国民间音乐支声复调的一种。主要流传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剑河和广西三江的侗族地区。由歌队合唱,个别地区是一唱众和。主要是二部合声,间有三声部或

  • 扬拒之戎

    古族名。戎的一支。居河南伊、洛二水间。周襄王三年(前649),襄王异母弟王子叔带谋篡位,引其与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洛邑(今河南洛阳西),焚东门。襄王奔郑,向秦、晋求援。晋出兵平定之,襄王将其

  • 石抹明安

    1164—1216元朝将领。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人。契丹族。石抹氏。初仕金,尝使蒙古国。崇庆元年(元太祖七年,1212),为金抚州(今河北张北县)守将,蒙古军破城,归降。奉命率军抚定云中(今山西大

  • 土观呼图克图四世

    见“罗桑图登却吉坚赞”(1426页)。

  • 乡约

    解放前延边朝鲜族地区的基层官吏。受州县官之命掌办乡屯事务。或由县官直接委派,或由该乡群众选举由县官任命。任期不定。管辖区域无固定四至,通常以30里方圆为其范围。下设牌头,每10户推选一名或由乡约委派,

  • 扁担舞

    壮族民间传统舞蹈。亦称打木槽、打板凳,古称舂堂舞。壮语称打芦烈、谷脚。流行于广西、云南壮族地区。一般在春节、三月三歌节及农闲期间表演。参加者多为偶数,4~20人不等,围绕在一张板凳或一个木槽旁,各持一

  • 乌麦

    鄂温克语音译,含义有二:①萨满教神灵之一。旧时额尔古纳河地区使用驯鹿鄂温克人信奉。为保护婴儿生命安全的神,偶像是一以白桦树或落叶松木制成的小雀,以犴皮为衣。平时装在玛鲁神(祖神)袋内,或缝在小孩背上保

  • 宝鋆

    ?—1891清朝大臣。满洲镶白旗人。姓索绰络氏。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历官实录馆纂修,侍讲学士,礼部、户部右侍郎,正红旗蒙古副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咸丰八年(1858),宝泉局炉棚起火,请另购

  • 祭熊

    图腾崇拜遗俗。流行于今内蒙古和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人地区。来源于对熊的敬畏。其俗:凡猎到熊后,要假装哭泣将它抬回来,快到※“乌力楞”(家族公社)时,猎手们模仿乌鸦发出“嘎嘎”叫声,人们闻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