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钵室韦

钵室韦

唐代以前室韦5部之一。北齐时(一说隋代)室韦分为5部,是为其一。《北史》等称其“依胡布山而住”,今所在可归为二说:一说在今大兴安岭北麓盘古河流域(或作漠河南北),一说在外兴安岭南麓支脉扎格德山(旧称雅玛岭)或布列亚山附近。人众多于北室韦。已知用桦皮盖房,生产、风俗同※北室韦。有人认为,唐代婆莴室韦之“婆莴”,即“钵”之缓读。参见“室韦”(1748页)。

猜你喜欢

  • 回回译语

    书名,明代编纂的《华夷译语》之一种。洪武三年(1370),太祖朱元璋命回回人马沙亦黑与火源洁编纂。一说编于元末明初或永乐五年(1407)。分两种:一种为“杂字”,一种为“耒文”。以各民族通用字为主,附

  • 元法僧

    北魏宗室。鲜卑元氏(拓跋氏)。淮南王※拓跋他孙,江阳王钟葵子。自太尉行参军稍转通直郎、宁远将军、司徒等,位至益州刺史。杀戮自任,威怒无恒。州内人士、王贾诸姓,皆召为卒伍,于是合境皆反,梁朝遣将张齐攻逼

  • 怯薛

    蒙古语音译,又作“客失克”,汉译“宿卫”。蒙元时期护卫军或禁卫军,《元史·兵志》:“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宿卫者,天子之禁兵也”。宋嘉泰四年(1204),铁木真(成吉思汗)出征乃蛮部前始置,初设

  • 抚瑶土官

    畲族地区设置官员名,又称“��官”。明朝于闽、粤交界的畲族地区设置土官,用以管理畲民,征收赋税。因史书上对畲、瑶民族的记载,往往混淆,或称畲族为瑶族,对畲区官吏称为“抚瑶土

  • 边事汇钞

    亦名《历代边事汇钞》。书名。清末朱克敬编撰。12卷。光绪(1875—1908)初年成书。作者以行医为业,目击清末外患频仍,边事日急,欲以历史为鉴,暇时系统采辑历代中外交涉及有关边陲的史事,汇为此编。内

  • 柯克色春

    见“家素谋”(1947页)。

  • 行国

    中国古代文献对游牧民族的泛称。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意谓以游牧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如“乌孙,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自是以后,遂为历代学者沿用。如《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本行国也

  • 乌素图召

    呼和浩特十五大寺庙之一。亦称乌苏图召。乌素图,蒙古语“水很多”之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北大青山南麓乌素图村。明末以来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寺庙之一。为庆缘寺(建于1583年

  • 堂帖

    辽代官吏的临时任命状。辽代对契丹人和汉人实行两元的统治方法。皇帝平时不居首都,一年四季各有※捺钵。契丹人的事务,皇帝于驻跸处就地办理。汉人的事务,用皇帝的名义委中书省在首都代行。除拜官吏第一步则止行堂

  • 元仁宗实录

    书名。元官修。60卷。起至大四年(1311)三月,迄延祐七年(1320)正月。附《事目》17卷,《制诰录》13卷。延祐七年十一月,英宗命翰林国史院着手修撰,由翰林学士元明善、袁桷、曹元用等人负责纂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