郿州
渤海王国置。因近湄沱湖(今兴凯湖)而得名(郿与湄,或说相通,或说郿为湄之误)。为安远府所辖4州之一。州治故址一般认为在今兴凯湖东,一说为朝鲜平安道之买州。辽灭渤海后废,其民似未被迁往他地,后成为辽代女真的一部分。
渤海王国置。因近湄沱湖(今兴凯湖)而得名(郿与湄,或说相通,或说郿为湄之误)。为安远府所辖4州之一。州治故址一般认为在今兴凯湖东,一说为朝鲜平安道之买州。辽灭渤海后废,其民似未被迁往他地,后成为辽代女真的一部分。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法库边门(今辽宁省东北)外,东西二辽河于此合流。札萨克驻双和尔山,会盟于哲里木盟。顺治七年(1650),封栋果尔长子彰吉伦为多罗郡王,任本旗札萨克,世袭。嘉庆十一年(1806)
南北朝时期北上黄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地名为族称。古代称※荆蛮。南朝齐时属雍州。分布在今湖北蛮河与汴水间。南齐建元二年(480),乘北魏攻齐,※南襄城蛮、司州蛮举兵之机,其首领文勉德(又作文施德)亦举
春秋时赤狄的一支。分布在今山西长子、屯留一带,东部为赤狄潞氏、铎辰等部的居牧区,周围有晋人居住,奉潞氏为盟主。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晋败赤狄诸部于曲梁(今河北鸡泽),灭潞氏,遂失依靠。翌年,并于晋
参见“大凉族”(87页)。
辽道宗朝边将。字乙辛隐。契丹族。许国王※耶律寅底石六世孙。自幼不喜官禄,年41时始任,补本班郎君。道宗大康(1075—1084)中,为宿直官,历左、右护卫太保。大安元年(1085),升燕王傅,次年六月
晋代鲜卑出连部首领。见“出连”(567页)。
即“伊稚斜单于”(811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六年(1408)三月设置之益实卫均称作伊实卫。
见“昔里吉”(1345页)。
山名。位于贵州凯里西。因形似香炉而得名。地处苗、侗等族聚居地内。山陡绝,壁立千仞,延袤30余里。众山环列,须盘桓三四重悬崖峭壁而上,至顶约70余丈。顶上较平坦可容数万人。一流溪可沃畴千亩,溪入重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