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长城遗址
史无记载,从遗址考古发现辽代文物,认定为辽代长城。东起大兴安岭西侧额尔古纳右旗上库力附近库力河,沿着根河河口以南四卡附近折向西南,又沿额尔古纳河东岸行至八达关附近,越河进入今俄罗斯境内,至外贝加尔斯克附近进入满洲里,经新巴尔虎右旗北部进入蒙古境,蜿蜓于克鲁伦河和乌勒吉河之间,最后入于蒙古肯特省德尔盖尔汗山以北沼泽池中。全长1400余里。均系土夯筑,因长年风雨剥蚀,横断面呈三角形。从底至顶残高1.5米,底宽8米左右,外侧有壕。此长城是为防御北方的草原森林部落进入呼伦贝尔草原而修筑。
史无记载,从遗址考古发现辽代文物,认定为辽代长城。东起大兴安岭西侧额尔古纳右旗上库力附近库力河,沿着根河河口以南四卡附近折向西南,又沿额尔古纳河东岸行至八达关附近,越河进入今俄罗斯境内,至外贝加尔斯克附近进入满洲里,经新巴尔虎右旗北部进入蒙古境,蜿蜓于克鲁伦河和乌勒吉河之间,最后入于蒙古肯特省德尔盖尔汗山以北沼泽池中。全长1400余里。均系土夯筑,因长年风雨剥蚀,横断面呈三角形。从底至顶残高1.5米,底宽8米左右,外侧有壕。此长城是为防御北方的草原森林部落进入呼伦贝尔草原而修筑。
见“萨喜格柱”(2011页)。
①地名。清留都。今辽宁沈阳市。本为辽、金沈州之地,因城在沈水(今称浑河)北,元代已有沈阳之称。元沈阳路治、明沈阳中卫城,设此。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城,十年(1625),以其地“形
纪传体断代史书。南朝宋范晔(398—446)撰。今本120篇,分130卷。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官至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在其撰写此书前,已有《东观汉记》等18家后汉书。元嘉元年
书名。简称《朔漠方略》。清温达等纂。48卷。成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始于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迄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月。卷首载康熙帝玄烨御制《亲征朔漠纪略》和温达奏进的《亲征平定
见“大司农司”(92页)。
清代新疆地区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明代为西蒙古土尔扈特部牧地,后属准噶尔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设参赞大臣,隶伊犁将军。辖区东至乌隆古河,北至额尔齐斯河,南至阿鲁沁达,西至爱古斯哈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推河河源。东接额尔德尼班第达呼图克图界,西至哈喇尼屯呼都克,南至本部右翼中末旗,北至库勒赛牙。有佐领1。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乾隆十七年(1752)析成衮札布所属置,诏以车布登札
见“玉素普和卓”(477页)。
古族名。明清时分布于今贵州独山北部。洪武(1368—1398)初,在其地设立翁奇、摆九、瓢洞、大地、鸡公、高乙、兰寨、秧寨、五水9琫(亦作“牌”),委9姓琫目(土官)莫、陆、梁、黎、韦、孟、岑、罗、吴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塔山前卫。正统十一年(1446)十月,塔山卫都指挥佥事弗剌出奏其所辖地广人众。为便于管理增设此卫,以弗刺出掌之。次年,颁给“塔山左卫之印”,其北面款“礼部造,正统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