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克提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诗人。一译海尔克特。原名穆罕默德·伊敏和卓木·库力·鄂里。喀什噶尔(今喀什)塔孜温区巴鄂奇村人。顺治七年(1650),入经学院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康熙三年(1664),在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宫廷担任园丁、司灯、厨师等职务。通晓阿拉伯文、波斯文,熟悉东方古典文学。37岁完成长篇叙事诗《爱苦相依》。全诗27章,2070余行。诗的构思巧妙,视野开阔,思想深邃;敢于言情抒志,挣脱宗教的牢笼。在维吾尔族文学史上,起着开一代诗风的作用。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诗人。一译海尔克特。原名穆罕默德·伊敏和卓木·库力·鄂里。喀什噶尔(今喀什)塔孜温区巴鄂奇村人。顺治七年(1650),入经学院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康熙三年(1664),在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宫廷担任园丁、司灯、厨师等职务。通晓阿拉伯文、波斯文,熟悉东方古典文学。37岁完成长篇叙事诗《爱苦相依》。全诗27章,2070余行。诗的构思巧妙,视野开阔,思想深邃;敢于言情抒志,挣脱宗教的牢笼。在维吾尔族文学史上,起着开一代诗风的作用。
见“伊克和卓”(807页)。
①国名。又作霍罕、敖罕、郭酣、蒿汉。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18世纪初年以前,受制于布哈拉汗国艾米尔。后乌兹别克“明”氏族额尔德尼伯克(1753—1770)势力扩大,遂置官自立,并占有浩罕、安集延、玛尔
?—1775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伯克。乌什人。原为霍集斯辖属。乾隆二十年(1755),受霍集斯遣派,协擒达瓦齐父子于乌什城郊,献于清。二十三年(1758),从清军征布拉呢敦、霍集占,被围于喀喇乌苏(黑水)
即今新疆乌鲁木齐经过板城至吐鲁番所经天山白杨沟谷道。系唐代西州通往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唐《西州图经》载:“道出交河县界西北,向处月已西诸蕃,足水草,通车马”。沿途出土有汉、唐、元诸代墓葬。
见“喝盏”(2204页)。
古族名。今傣族部分先民在唐代的别称。傣语“勐”之异译,意为“地方”、“平坝”,即“住在坝子里的人”。始见于唐樊绰《蛮书》。分布在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孟连、耿马、临沧一带。以居
?—约794渤海国第五世王。文王※大钦茂孙,※大宏临长子。唐贞元九年(793),钦茂死,因其父早卒,大元义继王位。元义因对下“猜虐”,旋遇弑,国人共推之为王,改元中兴。在位时,将渤海王都由东京(今吉林
元代乌思藏地方万户之一。又作古尔万户、古尔摩哇万户。世祖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亦称释教总制院),命乌思藏高僧八思巴国师(后升号帝师)领院事,二十五年(1288),总制院改名宣政院,仍以帝师领院
见“鼎新律”(2225页)。
明代乌思藏地方官署名。建置年代不详。辖地在今西藏江孜地区。洪武十五年(1382),万户公哥帕遣镇抚汝奴藏卜、僧哈麻刺入朝贡兜罗帽、铁骊绵等物。洪武帝赐汝奴藏卜文绮、袭衣、钞及乌茶200斤;赐僧哈麻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