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贺兰山之战

贺兰山之战

西夏初期与辽的两次重要战役。(1)夏景宗元昊因招诱辽境内党项人,与辽发生矛盾。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辽兴宗将兵10万,弟天齐王耶律重元将骑兵7000,韩国王萧惠将兵6万,分三路大军渡河攻夏。元昊以左厢兵屯贺兰山北,萧惠遣将萧迭里得冲击夏军中坚,夏军败。元昊请和,退军百里,赭其地,待辽军马困乏,乘风沙大起,纵军急攻,萧惠军败溃,兴宗亦败走,驸马萧胡睹及近臣数十人被俘。后元昊遣使请和。(2)元昊死后,子毅宗谅祚年幼,母没藏氏与舅没藏讹庞主国政。延嗣宁国元年(1049)两次遣使向辽进贡,皆被扣留。七月,辽兴宗亲征,以天齐王耶律重元、北院大王耶律仁先为前锋,韩国王萧惠为河南行军都统率大军攻入夏境。萧惠轻敌,不立营栅。讹庞派夏兵突袭,辽军大败,死伤万计。兴宗复派行军都统耶律敌鲁古率阻卜军由北路至贺兰山进攻,夏兵大败,谅祚母没藏氏及官属被俘。次年,辽兵围兴庆府,没藏氏通使与辽修好。

猜你喜欢

  • 乞乞仲象

    ?—约697唐代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地区粟末靺鞨酋长。渤海始祖大祚荣父(一说与大祚荣为一人)。亦称“大舍利乞乞仲象”或“舍利乞乞仲象”。“大舍利”,契丹官名(一说“大”是姓,“舍利”为官名),其子祚荣

  • 乙室勃极烈

    金代早期官名。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迎迓之官”。亦称“国论乙室勃极烈”。管理对外事务。《金史·百官志一》载:“其官长,皆称曰勃极烈……诸勃极烈之上,则有国论、乙室……之号,以为升拜宗室功臣之

  • 鄂娃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毛儿盖等藏族地区对村寨头人副手的称谓,即副寨首。通常由部落头人※“洪布”(土官)任命。世袭。职责与“错米”(寨首)相同,有权和寨首一起参加部落头人召开的各种会议,与寨首协商管理寨

  • 姜戎

    古族名。又称姜氏之戎。本羌人之一部,居姜水(陕西宝鸡地区),与周族关系密切。周族西迁于岐下,与其结为婚姻集团。西周初,大批向东迁移。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迁居晋北的一支与周战于千亩,周师败。其余

  • 蛮貉

    见“貊”(1732页)。

  • 驳泊

    珞巴族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之一。亦作芦白、博博。选用一高大树运回村竖立,将藤条或绳一端拴在高10余米的树顶端,一端固定于地面,呈斜坡线。活动时男女均可参加比赛。男性攀高须在第二次起跳时双手握绳索,仰面朝天

  • 披甲

    清代八旗兵的俗称。旗制规定:凡年满18 (初期定为15、16),或身高五尺以上者,即可选充。几丁抽一为兵,则视各时期需要而定。清太宗皇太极时代(1626—1643年在位),曾规定满洲牛录各以三丁抽一,

  • 按陈

    蒙古国重臣。又译按赤、按只、阿勒赤。孛思忽儿弘吉剌氏。※特薛禅子,※铁木真(成吉思汗)之妻弟。随从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宋开禧二年(1206)蒙国古建立时,封千户长,辖弘吉剌部3000户。曾随汗弟合撒儿

  • 安树德

    ①(1886—1950) 国民党将领。字润身。山东德州市人。回族。明苏禄东王在华十五代孙。幼家贫,靠父卖水、打短工为生。1913年参加冯玉祥部,后随从入京讨伐张勋复辟帝制之辫子军,参与发动北京政变,以

  • 塔本集赛

    蒙古语音译,“塔本”意为“五”。“集赛”,为“轮番供值”之意,指供养喇嘛之5鄂拓克,即:阿克把(又称噶克布)、赉吗里木、杜尔把、推素隆、伊克胡拉尔。由宰桑统领。主要驻牧于斋尔、绰尔、尼楚滚、布古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