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夏文

西夏文

也称蕃字、蕃文、蕃书。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西夏正式立国前大臣野利仁荣奉西夏主元昊命创制。大庆元年(1036)颁行,教国人纪事。共6千余字。笔画、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整,类八分书。笔画繁复,用点、横、竖、撇、拐、拐钩等组字。楷书多用于书写、雕版,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绝大多数为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象形字和指事字极少。当时应用范围很广。曾用以撰写法律、文学、历史、医学著述,《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全书20卷,以国家法律形式全面规范了西夏社会生活。翻译汉文典籍《论语》、《孟子》、《孝经》、《孙子兵法三注》、《三略》、《六韬》、《类林》、《贞观政要》。字典有《文海》、《音同》、《番汉合时掌中珠》、《纂要》等。还用于文书、碑刻、官印、铜牌、钱币。翻译了3千余卷佛经,形成番大藏经。元代仍使用,称河西字。大量刻印佛经,并有活字印本。为元末居庸关六体文字石刻中的一种。明初尚印过西夏文经卷。今保定亦有明中叶西夏文经幢。后世渐废。1909年在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大批西夏文文献,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北京、甘肃、宁夏、内蒙古以及英国、法国、瑞典、日本都藏有西夏文文献。

猜你喜欢

  • 巴楞敦多布

    ?—1771清代四川革什咱土司。藏族。乾隆(1738—1795)中,大金川土司侵占该土司之地,三十三年(1768),大金川土司谋立己女为革什咱土司,遭绰斯甲土司反抗,未遂。三十六年(1771),终被大

  • 八旗童生

    参见“八旗生员”(28页)。

  • 撒里畏兀儿东迁

    明代裕固族向东迁徙的重大事件。始自明初,迄于嘉靖初年,历时约一个半世纪。明初,分布于关西各卫(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的撒里畏兀儿人与部分蒙古部落,由于受吐鲁番察哈台后王的侵扰,各卫统治者之间互相攻杀

  • 浚稽山

    汉代匈奴地区山名。约在今蒙古国南部鄂洛克泊南。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汉将赵破奴率2万骑出朔方,期至浚稽山,归途,遭匈奴围击,被捉。征和三年(前90),汉御史大夫商丘于浚稽山遭匈奴军及降将李陵追击

  • 貊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秽貉、秽貊、貊,单称(一作秽、、)或貊(一作貉、貊),也与其他族连称貉狄、胡貉、蛮貉、夷貉。有说与

  • 靖端长公主

    1628—1686清公主。满族。爱新觉罗氏。太宗※皇太极第三女,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公主。崇德四年(1639)正月,下嫁孝庄文皇后兄子蒙古科尔沁部奇塔特。八年(1643),赐固伦额驸仪仗。顺治六年

  • 哥舒处半部

    见“哥舒”(1835页)。

  • 叱列平

    504—554东魏、北齐大臣。字杀鬼。敕勒叱列氏(又作叱利、叱伏列氏,后改李氏)。代郡西部人,世为酋帅。中军大都督叱列延庆之侄。史称其善骑射。袭第一领民酋长、临江伯。孝昌(525—527)末,补别将。

  • 昆戎

    见“绲戎”(2143页)。

  • 朔方

    ①指北方。 ②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银川至壶口的黄河流域,北括阴山南北,南迄陕西宜川、甘肃宁县一带。 ③县名:一为西汉元朔二年(前127)置,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前秦以后废;一为唐贞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