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檐帽
蒙古族传统帽的一种。起源于元初,由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首制。古时蒙古帽无前檐,一般戴各色扁帽,帽缘稍鼓起,帽后垂缘宽长若棕榈叶,可避风沙挡雪保暖。用两带结于腮下,带下复有带,任风飘动。据《元史·后妃传》载,世祖骑射时因日色炫目,并告诉察必皇后,皇后即在帽前加檐遮避日光,“帝大喜,遂命为式”。此帽流传至今,并更加艳丽多彩。
蒙古族传统帽的一种。起源于元初,由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首制。古时蒙古帽无前檐,一般戴各色扁帽,帽缘稍鼓起,帽后垂缘宽长若棕榈叶,可避风沙挡雪保暖。用两带结于腮下,带下复有带,任风飘动。据《元史·后妃传》载,世祖骑射时因日色炫目,并告诉察必皇后,皇后即在帽前加檐遮避日光,“帝大喜,遂命为式”。此帽流传至今,并更加艳丽多彩。
1245—1317元代景教徒。汪古部人。贝尼尔之子。至元十五年(1278),偕苏马从大都(今北京)出发,往耶路撒冷朝圣。途经霍山、宁夏、和阗、喀什噶尔、呼罗珊至巴格达。一度驻留于阿德比尔附近的圣马·米
唐代渤海国文王大钦茂年号。737—793年,一说738——794年,凡57年(中间曾改元曰※宝历,后复用大兴,宝历共若干年,不详,已知有至七年之记事)。
见“按赤带”(1622页)。
蒙古族传统帽的一种。起源于元初,由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首制。古时蒙古帽无前檐,一般戴各色扁帽,帽缘稍鼓起,帽后垂缘宽长若棕榈叶,可避风沙挡雪保暖。用两带结于腮下,带下复有带,任风飘动。据《元史·后妃
赫哲族的历法。流行于黑龙江富锦市等地。一年分为12个月,月无大小,皆为30天。记日方法,用30根小木条或竹片,削成同样长、宽、厚,中间穿孔聚拢到绳的一头平挂起来,过一天向绳另一端移动一根,移完为一月。
蒙古语音译,意为“承担赋役的人”。在蒙古封建领主制度下,作为领主的属民,承担各种赋役。清译作“所属之人”、“所属旗人”。分为两种:向大领主承担赋役的小领主,亦可以此称之。通常主要是指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
?—约前102汉族。西汉江都王刘建女。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奉命前往乌孙和亲,下嫁乌孙昆莫(王)猎骄靡为右夫人。汉为结连乌孙共击匈奴,颁给乘舆和大量御用物品,配属官、宦者及侍御数百人。因昆莫年老,
见“沙钵罗咥利失可汗”(1133页)。
?—645隋末唐初东突厥贵族。又称李思摩、思摩。阿史那氏。咄六设之子,※启民可汗染干从弟。唐朝扶立之东突厥可汗,称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隋开皇(581—600)末,启民可汗附隋南下后,被碛北诸部奉为可汗
见“艾拉汗”(4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