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文化促进会

蒙古文化促进会

东部蒙古文化界的群众组织。郭道甫(默尔色)等文化界人士为振兴文化教育、拯救民族衰亡,倡议成立。得到东北军政当局和东部蒙古知名人士、蒙古学生的赞同,经过一段时期筹备,于1928年9月在沈阳青年会馆召开30多人参加的代表会议,通过会章,推选图什业图王业喜海顺为会长,郭道甫为秘书长。会章内容主要建议各盟旗举办文化教育事业,大力协助东蒙书局发展业务,编辑出版蒙古书籍等。后因时局变化,停止活动。

猜你喜欢

  • 黔首

    吐蕃奴隶社会中属民的称谓之一。在敦煌吐蕃古藏文文书中多有记载,为藏文“果纳”的义译。系对贵族以外的属民或平民,包括奴隶的统称。被视为赞普王族的臣仆,与吐蕃统治者集团成为吐蕃社会中对立的两大阶级。唐末奴

  • 忽刺罕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忽剌孩赤”、“呼拉干齐”。“忽刺罕”意为“盗贼”,“赤”意为“司事人”,即捕盗人。《元史·兵志》:“捕盗者,曰忽刺罕赤”。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建国后,委专人执掌该事宜,

  • 五音切韵

    西夏文音韵书。编纂于西夏早期。现存四种写本,皆残。其一有西夏皇帝序,内称在汉、吐蕃韵书影响下,参照西夏文韵书《文海宝韵》编成。序后有105韵母和九音显门36母。书分韵表、韵图两部。韵表名为“九音显门”

  • 中俄会订呼伦贝尔条件

    见“中俄关于呼伦贝尔之协定”(305页)。

  • 灵桂

    ?—1885清朝宗室、大臣。满洲正蓝旗人。道光十八年(1838),中二甲一名进士,累官大学士。二十七年(1847),以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县)边栅与旧制图栅里数不符,同盛京将军奕湘往勘定界。三十年,办理

  • 阿格勒

    撒拉语音译,意为“村庄”。旧时撒拉族社会基层组织。流行于青海、甘肃等地。一种由若干孔木散(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远亲组织)经多次变化反复组合而成的地缘组织。既包括有血缘关系的若干个孔木散的人,也有若干个无

  • 达鲁噶

    蒙古语音译。由蒙元时期掌管军事、民政重要事务之※“达鲁花赤”(镇守官)演变而来。现代蒙古语意为“首长”或“首领”。为蒙古准噶尔等部管理鄂拓克军务、民政的官员。有时也用来称呼构成鄂拓克的下层单位头目,如

  • 萧抱珍

    ?—1166金代道士。为太一教之创始者。卫郡(今河南汲县)人。金熙宗朝,天眷(1138—1140)年间,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名曰太一教。皇统八年(1148),奉诏进宫,受赐观为“太一万寿”。入元,建太

  • 祭帕空

    德昂语音意合译,意为“祭寨神树”。德昂族祭祀活动之一。流行于云南澜沧等地。“帕空”,树名,德昂族奉之为“神树”。通常栽于村寨中心,四周以竹篱笆围成栅栏,防止牲畜进入。每年傣历三月十五日(夏历正月十五日

  • 丽江路军民总管府

    元明纳西族土司。元宪宗四年(1254),忽必烈征大理至丽江,设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1271),改茶罕章宣慰使司。十三年(1276),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因金沙江流经境内,金沙江古名丽水,故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