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文

蒙古文

蒙古人使用的拼音文字。其字母表源于回鹘文,包括5个元音字母和14个辅音字母。字母在词首、词中、词末有不同的变体,从上到下以词为单位连写。行款是从左往右竖写。字母的数量、形体、拼写方式等早期与回鹘文基本相同。因此把初期的蒙古文又称作“回鹘(体)蒙古文”。关于这个文字创制的具体年代,尚未发现直接的证据,学者们存有不同的意见和推测。不过,至少有700年以上的历史,它的现存实物资料中,年代最早的是1225年的《也松格碑》(《成吉思汗石》)。17世纪中叶(1648),在回鹘式蒙古文基础上出现了又一种蒙古文——托忒文(“托忒”是“清晰”的意思),这是为新疆地区蒙古人设计的方言文字。在1982年新疆蒙古人宣布自愿放弃已使用300多年的这个文字,恢复对胡都木蒙古文即传统蒙古文的学习和使用。蒙古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得到不断改进,尤其自50年代以来发展变化很大,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现在有28个字母,其中元音字母5个,辅音字母23个,还有转写汉字的几个特殊字母,能够全面、准确地表达蒙古语的语音系统,包括借词语音。字母形体有了改进,更加美观和便于书写。正字法经过全面审理和规范,更加合理和系统化了。蒙古人民共和国于1945年实行文字改革,创制了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俗称“新蒙文”(与此相对,传统蒙古文被称为“老蒙文”或“旧蒙文”),又称“斯拉夫蒙古文”或“基里尔文”。不过,在民间仍有人一直学习和使用传统蒙古文。据蒙古《真理报》1990年6月3日报道,蒙古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作出决定,要恢复学习和使用传统蒙古文。

猜你喜欢

  • 边政考

    书名。明张雨编撰。12卷,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书。明制,“巡按监察御史,每三年一次阅视各镇军马、器械,体察将官贤否,同画图具奏,并缴本查照施行”。是书即作者为巡按陕西监察御史时之作。卷首为作者引

  • 纥石烈胡失门

    ?—1223金朝大臣。上京路(今黑龙江阿城)猛安人。女真族。纥石烈氏。章宗明昌五年(1194)进士。历任尚书省令史、中都路支度判官、河北东路都勾判官、翰林直学士、大理卿、右谏议大夫。宣宗兴定二年(12

  • 甩抛尕

    保安族传统体育项目。流行于甘肃省积石山等地。源自战争与牧业生产。用具由绳子和装石子的布袋组成。绳由牛毛线绾织,粗如大拇指,长约2米;绳中间的布袋,装鸡蛋大小的石子。使用时,将绳子一头的小孔套在中指上,

  • 元胡摩

    ?—616北周孝闵帝※宇文觉皇后。拓跋鲜卑元氏。西魏文帝※元宝炬第五女。初封晋安公主,适略阳公宇文觉。及557年觉即位,立为王后。寻觉被废,出俗为尼。建德元年(572),武帝宇文邕诛大冢宰晋国公宇文护

  • 阿旺罗桑扎喜

    见“智华嘉措”(2241页)。

  • 火烧勐腊土司衙门

    云南西双版纳勐腊(今云南勐腊)等地傣族人民的抗暴斗争。清咸丰九年(1859),勐腊、勐捧、勐醒、勐远等傣族地区久旱不雨,虫灾蔓延,禾苗枯死,收成大减,有的地方甚至颗粒不收。但勐腊土司和清政府官吏反而增

  • 甘南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甘肃南部回、汉、藏等族农民起义。又称“陇右暴动”、“陇南事变”、“甘南民变”。1943年春,甘肃临洮县各族农民,受中国共产党抗日进步思想影响,以“免粮免款”为口号,在王仲甲、肖焕章等人领导

  • 石翌

    唐末将领。五代后晋君主※石敬瑭祖父。一说其先本西域石国胡人;一说为卫大夫石碏、汉丞相石奋之后,汉衰,关辅乱,子孙流落西裔,故有的居于甘州(治今甘肃张掖)。唐元和(806—820)中,其祖石璟随沙陀军都

  • 庄靖集

    书名。金李俊民撰。10卷,内诗3卷,文7卷。俊民,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字用章。承安五年(1200)进士,应奉翰林文字,未几弃官教授。金迁都后,隐于嵩山,自号鹤鸣道人。金亡,元世祖忽必烈征聘不就,卒赠

  • 仁先

    见“耶律仁先”(13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