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

蒙古

①中国北方民族名。两宋、辽、金时又有萌古、蒙骨、朦骨、毛褐、盲骨子、毛割石、蒙古里等不同的汉字音译。唐代为室韦之部,称“蒙兀”或“蒙瓦”,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东南邻黑水靺鞨,西接大室韦,北为落俎室韦。回鹘汗国亡后,乘漠北无强有力政权,逐渐西徙,进入蒙古高原东部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肯特山一带,分为※都儿鲁斤、※尼伦两大支,繁衍形成众多的部落。主要从事游牧与狩猎,并“以牛羊驼马皮毳之物与契丹为交易”(《契丹国志》),同女真、畏兀儿等民族也贸易交换关系。与辽朝有聘使往来,名义上臣属于辽朝,按受其“详稳”、“令稳”等官号。辽末金初,势力逐渐强大,各部趋向联合,推举合不勒汗、俺巴孩汗等为首领,发展为漠北强部之一,始有汗号。与札剌儿、塔塔儿等有宿怨,屡相争战,对金朝亦时战时和。自忽图剌汗死后,各支贵族争夺汗权,内部一度陷入纷争。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崛起,统一内部后,相继战胜强敌,兼并蒙古高原各部,于宋开禧二年(1206)建立大蒙古国(也客·忙豁勒·兀鲁思),控制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达阴山,北抵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在整个蒙古高原普遍推行千户制;扩建“怯薛”(护卫军、禁卫军)制,初步建立司法、行政、赋敛制度,逐渐形成回鹘体蒙古文,使蒙古政治、经济、文化都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凡属蒙古语族之其他各部,亦皆以蒙古人自居,遂由突厥化蒙古人和蒙古化之突厥人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整体,自是“蒙古”由原来的部落名称,演变为整个民族的名称。是后,大蒙古国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开始南下和西征,先后并西辽(1218)、降西夏(1227)、灭金朝(1234)、亡南宋(1279),并向外扩张,进行三次西征,将势力扩展到中亚与南俄等地,建立了元朝和四大汗国,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为朱氏明朝所灭,进入中原之蒙古人部分退回蒙古高原,部分留居内地而渐与汉族融合。 ②金人姓氏之一。分布咸平府(治今辽宁开原县北)地区。 ③蒙古留北平学生会刊物。1928年学生会在北平(今北京)成立。1929年创刊,铅印本,16开,不定期,由“蒙文书社”承印。第一期名《蒙古留北平学生会》,自第二期起改刊名为《蒙古》,为蒙汉合璧。内容主张蒙古民族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及大汉族主义,复兴蒙古民族,有论说、评论、文艺、专载、新闻等栏目。大约出了10余期停刊,1934年夏复刊,改为※《新蒙古》。

猜你喜欢

  • 仡兜苗

    又作仡头、仡兜、兜、革兜。始见于明代记载。分布在贵州黎平、石阡、镇远、福泉、黄平、凯里、开阳、修文等地。服饰类※海��苗。语言及习俗与黔中南、黔西北苗族相近

  • 归化城

    旧城名。蒙古语作“库库河屯”——“青色的城”。即今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中部、黄河支流大黑河以北。战国时,地属赵国云中郡,秦、汉仍之;东汉末至隋为鲜卑、柔然、突厥诸游牧民族活动地区,所在平原水草丰盛,

  • 御马厂

    亦名上都牧厂。清皇室专用牧场,供奉宫廷乘骑、食用及祭祀所需牲畜。位于独石口外。东至古尔板库德界,西邻察哈尔正白旗,南接插汉噶尔特段长城,北抵察哈尔镶白旗界。厂官吏驻博罗城。其地约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

  • 脱劣勒赤

    蒙古国勋戚。又称脱栾赤驸马。斡亦剌部首领※忽都合别乞之子。13世纪前期,以其父导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军征服“林木中百姓”功,尚成吉思汗女扯扯干公主(阇阇干,一说尚火雷公主)为妻。有3男2女。3男为不花帖木

  • 高昌行记

    见“使高昌记”(1457页)。

  • 额和内

    见“敖洛克腾”(1795页)。

  • 哈萨克汗国

    古国名。15世纪20年代,中亚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分裂,东部为乌兹别克汗国所据。1456年,汗国部分游牧部落因不堪忍受阿布勒海尔汗压迫,在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下,东迁至吹河和塔拉斯河流域,受到察

  • 吐万仁

    见“尔朱兆”(579页)。

  • 建昌县

    县名。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置。在今辽宁省西南部大凌河上游,邻接河北省。古为辽西郡地,隋、唐时奚、契丹杂居。元属大宁路。明初为营州卫地,后废入泰宁卫。清乾隆三年(1738)设塔子沟厅,厅南境为喀喇

  • 公哥亦思监

    1308—1336元代白兰王。全名公哥列巴亦迥乃思监藏班藏卜。乌思藏人。出身于萨迦款氏家族。白兰王※琐南藏卜弟。泰定间(1324—1328),由乌思藏至京师大都(今北京),诏命中书持羊酒效劳。后尚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