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蕃壁画名。又称吐蕃赞普礼佛图。在敦煌159号石窟内,位于东壁南侧。为彩色壁画,画于781—848年吐蕃占领敦煌之际。此图是《维摩诘变》大型壁画中的一部分,在维摩诘左侧帐下,画有以吐蕃赞普领先的听
海南黎族一种风习的汉语俗称。一些地方的黎族称“略亚”,意思是唱歌和玩乐器,也有个别地方称“堂地”,意为“男女结交”。旧时海南岛黎族青年男女普遍盛行的一种社交活动。女儿长成后,结伴上山砍回木料,由父兄帮
蒙文书名。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尹湛纳希撰。初不知作者有此著作。1983年5月发现。为作者亲笔手稿,用蒙文正楷字书写在麻纸上,长225公分,宽96公分,上署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十六日写毕。现藏内蒙古社
土族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位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北部湟中胜地五峰山上,以其形状似人的五指而得名。距县城约15公里。创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清乾隆(1736—1795)年间,修建亭台楼阁,方丈殿宇
参见“达旺细哲”。
见“刘聪”(860页)。
见“夷离毕”(760页)。
1811—1900清末书画家。字含三,别号金波。安徽省太和县城关人。回族。幼家贫,与举业无缘,遂自力专攻书画,勤奋自成。善写花卉,尤工竹石。其画作熔传统、生活、民间绘画之技法为一体,创为新格,笔法质朴
见“诸抹”(1951页)。
1803—1865清代甘肃拉卜楞寺第五十任堪布。藏族。早年入时轮扎仓,获噶让巴学位。由于诵经达到标准,获得然降巴称号。后入闻思堂学级,学完五部大论,由德赤仁波且受具足戒。37岁,任恰达玛职。次年,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