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荆达坝
隘口名。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部,是赤峰地区通往承德、北京的咽喉要道。古道险隘,在交通、经济、军事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坝口呈马鞍形地貌,坚硬的花岗岩形成较高的山峰,相对较软的片麻岩则易被侵蚀,而形成隘口。古代是燕云通往松州(赤峰)驿道上的重衢。清代是蒙古喀喇沁王及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哲里木盟、锡林郭勒盟王公赴承德、北京朝觐和进贡的必经之路,后来修筑赤承公路,沟通赤峰与承德、北京的联系。
隘口名。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部,是赤峰地区通往承德、北京的咽喉要道。古道险隘,在交通、经济、军事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坝口呈马鞍形地貌,坚硬的花岗岩形成较高的山峰,相对较软的片麻岩则易被侵蚀,而形成隘口。古代是燕云通往松州(赤峰)驿道上的重衢。清代是蒙古喀喇沁王及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哲里木盟、锡林郭勒盟王公赴承德、北京朝觐和进贡的必经之路,后来修筑赤承公路,沟通赤峰与承德、北京的联系。
见“荟福寺”(1599页)。
元世祖朝蒙古牧民起义首领。蒙古族。原为世祖子爱牙赤位下千户。至元二十五年(1288),因牧民和站户不堪忍受驿站的沉重劳役和各种需索,率众发动起义,断绝驿道,使平常只须3日的路程得绕道走1月之久,阻滞了
明将沐英在云南德宏户腊撒地区建立的私庄。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将沐英发兵征麓川,占领户撒、腊撒后在此屯兵,并把该地划为私庄,故名。分户撒、腊撒为二甲,故又有“沐二甲”之称。当地为阿昌等民族聚居区
①清穆宗载淳年号。1862—1874年,凡13年。 ②习惯以年号代帝号,指清穆宗载淳(1844页)。
碑铭。乾隆二十四年(1759)立于北京国子监。清高宗弘历撰文,以满、汉文镌刻。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引言,后半部为四言韵文。记述大小和卓木引兵叛乱及清军出师击敌经过。为研究清军平定布拉呢敦、霍集占之乱重
国民党军队镇压内蒙古伊克昭盟蒙古族人民激起的事变。又称“三二六”事件。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任命陈长捷为伊盟守备军总司令,并率部队进入伊盟,实行“党政军一元化”政策和“反共灭蒙”的方针,镇压抗日群众
亦称“栈田”。旧时布依族部分地区残存的领主经济土地制度。流行于黔南、黔西南罗甸、望谟、安龙、贞丰等地。由※亭目授与住在交通线上的农民耕种,收获归耕者所有,不用缴纳粮赋,也不用服劳役,只需接待过往的亭目
1614—1649清初宗室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与※阿济格、※多尔衮为同母兄弟。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父卒,年13,领15牛录,参与立皇太极为汗。为正白旗旗主贝勒。天
即“龙城”(494页)。
吐谷浑氏族、部落名。以部为氏。又作他娄屯、七那楼、乙那楼、那蒌氏、那蒌,后改称蒌氏。本为辽东鲜卑。晋太康年间(280—289),随*吐谷浑西迁甘肃、青海一带,成为吐谷浑国诸部之一。鲜卑拓跋氏所建北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