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苗拳

苗拳

苗族传统武术。历史上曾用于军事战斗,今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男女自古习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祭祀词中言,始于蚩尤,亦有“张祖先师”传授之说。与南拳、北拳相比,其手法、桩步及套路多具独特之处,自成一个流派。拳术名目繁多,多有苗语名称。按汉称有七十二手拳术、三十六手拳术、十八大手拳术、九大手拳术、三大手拳术、神拳十二套等。以神拳十二套为例,又分八合拳、四门拳、闭四门、开四门、六同拳、六合拳、十扣拳、二合拳、九滚十八踢、八虎窜幽州、哪叱闹海、罗汉拜灯等,其中有些源自汉族武术套路。言“三十六攻,七十二防”,技击手法防多于攻、先防后攻或防中有攻,功力上讲究粘功,多用滑手、滚手,以致敌穴道创伤和反关节创伤。并注重内功操练,即“暗功”,把点穴,反关节与格斗的基本技能互相结合。攻防手法有“两防一攻三变五合”,意在变化中出奇制胜。桩步动作严密,活动面小。善用七字步(又称赶步,进退踩“品”字形。使用器械有单刀、双刀、尺、锏、钯、叉、流星、神砂、神鞭、棍等。拳型古朴、刚健。

猜你喜欢

  • 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蒙古古代寓言体叙事诗。作者佚名。约创作于13—14世纪时。内容叙述成吉思汗养有大小两匹骏马,小马不堪严格驯练,劝说大马一齐出逃,后大马日夜思念主人,形容消瘦,小马不得已与之一同返归,但不向成吉思汗认错

  • 彭措南杰

    1586—1621明末卫藏藏巴汗地方政权建立者。又作藏巴汗噶玛彭措南杰。藏族。兴厦巴后人。其父才丹多吉在噶玛派及青海却图汗支持下,控制日喀则及其附近地区,建政,有第巴藏巴(即藏巴汗)之称。父卒,嗣位。

  • 达兰特哩衮之战

    明代东蒙古左右翼之间的一场大决战。达兰特哩衮或称达兰哈喇,亦译作答兰特里温、达兰图鲁特,直译为“七十个头”或“七十个山头”,意为多峰山。一说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大青山的蒙古语称呼,一说为伊克昭盟右翼中旗

  • 伯德

    原为※奚族部族名,后作姓氏。为※五部奚之一。据《辽史》,奚于太祖五年(911)为契丹征服。入辽后,是部仍沿此称。至辽圣宗时(982—1031),为三十四部之一,居松州、平州之间,下辖啜勒、速古、腆你、

  • 觉囊巴·衮噶卓

    1507—1575明代藏族高僧。出生于阿里下部聂氏家族。幼年入甫帕寺,受居士戒,7岁受灌顶,取名贝协当朗巴达多杰,10岁受沙弥戒,13岁赴后藏学修辞学及大小五明,由后藏昂仁返回甫帕寺。18岁受具足戒,

  • 努烈部

    见“诺雷部”(1953页)。

  • 牙书

    辽官名。亦作“牙署”。契丹语音译。《辽史·百官志二》谓大、小部族中石烈(相当于“县”的建置,一说意为“乡”)下均设有此官。是位次于夷离堇和※马步的次要官员。

  • 昭莫多之战

    清军与准噶尔部噶尔丹的一次重要战役。康熙三十四年(1695),噶尔丹领兵3万,犯喀尔喀巴颜乌兰地区(今蒙古国境内吉尔嘎兰图),扬言借俄罗斯鸟枪兵6万,谋大举内犯。清圣祖玄烨见其“往来飘忽,踪迹无常”,

  • 雳迎叶锡道尔济

    即“罗藏贝丹旦丕仲美”(1426页)。

  • 宁洱县

    县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建置,治所在今普洱宁洱镇。由普洱府分治,隶普洱府。辖境包括普藤、西双版纳之勐旺、整董、勐乌、乌德(勐乌、乌德后为法国殖民者侵占),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