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通宝
元朝铜钱之一种。又称至大铜钱、至大钱。武宗至大二年(1309),变更钞法,行至大银钞,并铸大元通宝与至大通宝2种铜钱,与银钞并行。次年,铸造通行,立资国院、泉货监领之。钱文为汉字。1文准至大银钞1厘,10文准大元通宝1文。依古例,与历代铜钱相参行用。四年,仁宗即位,以“其弊滋甚”,废之。已发铜钱截日封贮,民间行用者于行用库倒换中统、至元钞。
元朝铜钱之一种。又称至大铜钱、至大钱。武宗至大二年(1309),变更钞法,行至大银钞,并铸大元通宝与至大通宝2种铜钱,与银钞并行。次年,铸造通行,立资国院、泉货监领之。钱文为汉字。1文准至大银钞1厘,10文准大元通宝1文。依古例,与历代铜钱相参行用。四年,仁宗即位,以“其弊滋甚”,废之。已发铜钱截日封贮,民间行用者于行用库倒换中统、至元钞。
见“乞合都”(123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忽剌温三角等处女真首领吉里吉纳、者哥难等来朝,明廷以其居地置卫,与撒刺儿等4卫同时设立,治前苏联滨海边区乌苏里克城西南。
地名。始见明人陈第《东番记》。大多数学者认为,原指明万历时(1573—1620)陈第随浯屿将军沈有容赴台抗倭时着陆港口一带,在今台南市安平附近,当时这里有高山族聚落“台窝湾”社,故汉文献因称“大员”。
见“药杀水”(1603页)。
中国古族名。又称步落稽、山胡。源于南匈奴,为十六国时期汉国建立者刘渊(刘元海)五部之苗裔,一说为山戎、赤狄之后。南北朝时,居离石(治今山西离石县)以西,安定(治今甘肃泾川县北)以东的山谷间,方圆七八百
蒙古语音译。一作不兰奚。指官府收留的流散人口和牲畜。唐、宋时有语曰:“阑遗”,意为:路有遗物,官方阑(截)取之,待人认领,否则入官。是为此语之语源。元代社会多逃亡农民及驱口,流散四方,世祖至元二十年(
唐代墓志。玄宗开元六年(718)刻制。1944年(或1945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县南60里喇嘛湾第二号墓中。原存武威文庙。志高37厘米,广35厘米。志文16行,行16字,正书。石面于写刻前,先以朱画方
南北朝时期仇池氐帅。沮水氐人。南齐建武二年(495),助齐进攻附北魏的武兴国君主杨集始,受齐封督北秦、雍二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仇池公。一度占领武兴(今陕西略阳)和仇池。
西夏信使名。西夏时期于对宋战争中,常被遣持信牌策马以传递紧急军情。
契丹遥辇氏联盟时期部落首领。名又作狠德。史载其“暴横益肆”(《辽史》卷75)。时因嫉大迭刺部夷离堇(军事首领)匀德实(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祖父)总揽兵马,主掌刑辟,操部落联盟实权,纠合部分部落贵族起兵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