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晦气
满族旧时习俗。流行于东北及京师地区。限于妇女参加,一般在每年夏历正月十五日或十六日举行。届时妇女结伙出游,充街塞巷,或步平沙或走桥,谓之“走百病”或“消百病”,意在甩掉疾病。又联袂打滚,谓之“脱晦气”,旨在摆脱倒霉运气。入夜行此活动者尤多。
满族旧时习俗。流行于东北及京师地区。限于妇女参加,一般在每年夏历正月十五日或十六日举行。届时妇女结伙出游,充街塞巷,或步平沙或走桥,谓之“走百病”或“消百病”,意在甩掉疾病。又联袂打滚,谓之“脱晦气”,旨在摆脱倒霉运气。入夜行此活动者尤多。
清代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寺庙。又译乍音寺。位于衮鲁乌拉山山麓。咱雅班第达呼图克图一世罗卜藏布林拉伊自西藏经北京至喀尔喀时建。在康熙年间仿拉萨布达拉宫形式,为藏式三层楼建筑,寺庙附近山河亦按拉萨山河名称
壮族古战服,护身甲胄。宋时流行于邕州(治今广西南宁市)左、右江溪洞。侬人(今壮族先民)战士多服之。明清时称“毼”。制法:用两块半圆形桶状的兽皮,晒干后用绳子将前胸后背两块系合在一起,套
①(?—1238)蒙古国将领。又译塔察、搭察儿、答答儿。一名倴盏。许兀慎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博尔忽从孙(一作子)。骁勇善战,充宿卫,侍成吉思汗。拖雷监国时期(1227—1229),受命与耶律楚材
古族名。参见“陆浑之戎”(1189页)。
萨满教神祗之一。鄂伦春语音译,意为“火神”。亦作“透欧博如坎”。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旧时鄂伦春人特别崇拜火,认为有神主宰,它保佑火种旺盛;如有所触犯会带来灾祸。传说其为一老妇,故由妇
元代社会基层组织。城市录事司下分设隅、坊两级基层行政设施。有的城关隅下分若干坊,有的城关只分为若干隅或若干坊,无两级之分。隅设隅正,坊置坊正,由当役之诸色人户中轮流充当,任期1年或1季。有时一隅或一坊
准噶尔时期天山南路货币。“普尔”,维吾尔语意为“文”。质以红铜制成。故又称红钱或普尔红钱。制小而厚,式椭圆,首微锐,中无方孔。策妄阿拉布坦统治时,正面铸其名,背面附维吾尔文。每当大台吉新立,钱面皆易名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十五年(1417)设置之亦东河卫均称作伊屯河卫。
清雍正乾隆年间贵州东南部苗民起义。为反抗清廷的军事强制和武力镇压,雍正十二年(1734),古州苗民包利欲行暴动,遭逮捕,经斗争获释。十三年二月,因地方官吏以征粮为名大肆敲榨,古州(今贵州榕江、黎平、从
?—1258西辽人。起儿漫首任忽都鲁汗※八刺黑侄。后随八剌黑投蒙古。1235年,叔卒,自袭其职。以蒙古国窝阔台汗(太宗)令八剌黑子鲁克那丁袭职,奉诏入朝任职。1251年,蒙哥汗(宪宗)即位,受委任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