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如称匈奴为“”;乌桓、鲜卑先世因“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史记索隐》引服虔语);“汉人谓西域诸国为西胡”(《西胡考》);东胡与林胡、楼烦又被统称为“三胡”。匈奴亦自称“”,狐鹿姑单于致汉书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汉书·匈奴传》)。从分布地区看,战国时匈奴居燕、赵、秦之北;东胡驻燕北;西胡分布于匈奴西至葱岭一带,林胡、楼烦位于晋北。关于语言系属,学界说法不一。一说匈奴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胡属满、通古斯语族;西胡大体属突厥语族。就经济生活看,匈奴自古为“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奴列传》)的游牧民族;东胡及其后裔亦“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近汉地区有农业;而西域一些地区的居民则“建城郭,务田畜”,“善贾市”(《西胡考》)。此词为汉籍所广泛应用: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仿效北方各族之服饰和作战方式,称“胡服骑射”。汉竟宁元年(前33),王昭君出塞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后被封为“宁胡阏氏(意后妃)”。汉代由归附之匈奴人组编的骑兵称长水胡骑、宣曲胡骑、池阳胡骑。为御匈奴侵扰,西域各地亦多设有“却胡侯”、“击胡侯”、“却胡都尉”、“击胡都尉”、“击胡君”等职。从这些地区传入之物品称胡琴、胡桃、胡椒等。汉灵帝(167—189年在位)因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相为之。魏晋以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各族亦被称为“”,如“休屠胡”(又作“休屠各胡”)、“卢水胡”、“羯胡”、“稽胡”(又作“山胡”)等。

猜你喜欢

  • 天籁集

    书名。金末元初人白朴(1226—?)所撰散曲集。凡两卷。朴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生长于朝代更迭之际,流离窜逐,与父相失,被元好问收养成人。后徙家金陵(今南京),从诸遗老放情山

  • 米喇兀

    古代蒙古族对祭祀和庆祝仪式的称呼。亦译玛里雅兀特。蒙古语音译。原意为“涂抹”。蒙古旧俗,举行祭祀和庆祝仪式时,涂抹奶油、奶酒、马奶等,以示祝福。孩子出生3日,亦举行米喇兀喜宴。是日,给婴儿洗浴,以皮或

  • 塔纳甫

    意为丈地税。又译塔纳比。19世纪60—70年代,阿古柏占据南疆时对棉田、果菜园和草地征收的一种赋税。一塔纳甫(约合43平方米)每年征收1至20腾格(银币)。清军收复南疆后被废除。

  • 玄峰年运志

    云南白族之白文古籍。一说即《读史方舆纪要》所引的《绎年运志》或《云南名胜志》所引的《译年运志》,“玄峰”为“绎”字之误。作者及卷数无存。约成书于明初。内容记述大理国主段氏历史。其后撰写大理国史的史乘均

  • 网头

    解放前京族渔民劳动组织的首领。由网丁民主推举劳动力强、生产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长辈担任。职责是组织安排网丁进行渔业生产;负责承租添置和分派人员管理渔具;主持渔业生产中的宗教仪式。是渔民劳动组织的核心人

  • 汉十六大将军

    十六国时期汉国置。嘉平四年(314),汉主刘聪定百官,置丞相等七公,设辅汉等十六大将军。此称源于《资治通鉴》,然其所列有辅汉、都护、中军、上军、抚军(《晋书·刘聪》作“辅军”)、镇、卫、京、前、后、左

  • 侗语

    我国侗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的20多个县。使用人口有140多万。历史上无文字,1958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侗语分南、北两个方

  • 达瓦嘉措

    1476—1556明代青海西宁东科尔寺创始人。藏族。出生于巴尔康地区(西康)的东科杂尔额地方。幼年拜森巴·扎喜坚赞等为经师,后赴西藏入色拉寺杰扎仓、麦扎仓学习。学成返乡,于原本教寺院本康刚哇旧址,修建

  • 萨莱

    钦察汗国都城。又译撒莱。有二;一为钦察汗国创建者、成吉思汗孙拔都所建;一为其弟第四代汗别儿哥所建,故有“拔都萨莱”和“别儿哥萨莱”之称。太宗后乃马真称制二年(1243),西征蒙古军东归后,拔都留驻封地

  • 韦翁同

    明代黔桂边界少数民族反明首领。广西化从寨人。族属不详。寨长。宣德(1426—1435)中,与贵州都匀卫陈蒙烂土长官司(今贵州三都)及古州(今榕江)的苗、水、侗、壮、瑶等民族联合,抗赋税,攻卫所官军。官